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江蘇 > 正文
新春走基層|粉了!跟著手藝人做紅薯粉絲,一口回到童年


 

煙囪里彌漫出煮紅薯的香甜,鍋灶邊飄起做粉絲的霧氣……近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淮安市漣水縣洪蕩村,這里至今仍保留著手工制作紅薯粉絲的傳統,歷經洗薯、粉碎、過濾、打芡、漏粉、撈粉、冷卻、晾曬等近十道工序,老手藝人們開始制作粉絲,3個月手工做了5萬斤粉絲。等到熱氣騰騰出鍋,這年味也就來了。


古法制粉30多年,近10道工序煮出濃濃年味

酸菜羊肉粉絲、雜燴粉絲湯、燙粉絲……冬天的各色配菜里,粉絲可是不能少的,等到菜燒好,味道浸透后,從鍋里挑起,呲溜呲溜下肚,別提有多滿足了。

在洪蕩村,負責打芡、揉粉、漏粉的是安師傅,他做手工粉絲30多年了,打小他就看著父親做粉絲。制作紅薯粉絲,必須在寒冷結冰的臘月才可以,通常需要一大家子人上手,從中午忙到晚上。“100斤紅薯出15斤粉絲,我們一天能做400多斤粉絲,現在大多是機器做的,手工粉絲越來越少了,因為費事,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卑矌煾当硎?,自己就好這一口,也不想讓這手藝失傳,他覺得手工粉絲口感更勁道,能喚起小時候的記憶。

午后的陽光灑在師傅們的臉上,滿屋子氤氳的霧氣猶如仙境,一大群人熱火朝天又有條不紊地忙碌著。農村都是用很大的鐵鍋和土灶,先燒一鍋滾滾的開水,師傅先將已經制作完成的紅薯粉放到機器中兌水,再人工揉粉、醒粉,做成一個約50斤重的大面團,這通常需要4名師傅揉上20多分鐘。

記者跟著師傅們一起揉起了粉,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入滾燙的開水,揉一陣后,再把面團翻轉過來,很是費勁。隨后,記者拿著揉好的小面團放進滿是小洞的漏斗里,敲打施壓,出來后就成了一根根的生粉絲。生粉絲滑進滾開的大鍋里,煮熟就成了型。

一人在鍋內攪拌撈粉,這個就要求“快準狠”,快了或是慢了都會影響粉絲的成型。另一人則將撈出的粉絲過涼水冷卻,這時候就能看到粉絲的雛形了。再將粉絲放到竹竿上捋,然后晾到院子的架子上,搬進冷庫冰凍一夜,凍成硬邦邦的一整塊粉絲簾。第二天太陽一曬,稍微解凍后就要用水揉搓抖動,粉絲間的冰碴有效避免了粉絲間的粘連。再經過幾天晾曬干,就可以分成一捆捆收藏了。

村里的王阿姨也拖了一袋紅薯粉來加工。王阿姨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過年了都會做點手工粉絲,但是家里孩子都出去打工了,自己和老伴兩個人也做不了這活,索性就請安師傅幫忙,一起做點粉絲。

新農人學習老手藝,開直播賣村貨火了

忙活的身影中,記者看到一個年輕姑娘跑前跑后?!斑@個活看著簡單,實則做起來非常不容易,我練了一個多月撈粉,才能上手,手上和膀子上都裂口了?!彼猩蜱?,是名新農人,去年她放棄了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加入了手工制作粉絲的隊伍。

“回村,是我體驗過城市生活后遵從內心的選擇,我舍不得這些技藝,也想把村子變好,讓師傅們不白忙?!鄙蜱窀嬖V記者,回村也是機緣巧合,有一回她和村書記聊天,得知村里留守老人很多,做粉絲的人越來越少了,也沒什么銷路,技藝失傳覺得很可惜。思考一段時間后,沈珩辭職回到村里,學習制作粉絲的技術,并想方設法幫村民賣出去。

老師傅們越做越有干勁,沈珩轉念一想:能不能嘗試直播賣粉絲,帶動村民收入呢?說干就干,她將手機架在了土灶臺前,讓網友直觀看到粉絲制作過程。“沒想到一下就爆了,網友對這個很感興趣,做好的粉絲一售而空。”沈珩告訴記者,因為是人工,所以產量沒有太高,一天可以忙個400多斤,收到的都是顧客的好評,回購送人的也不少。

需求量一大,沈珩召集了更多會做粉絲的村民們。“之前在家也沒事干,沒想到這個年紀還能多一份收入。”村民們樂呵呵地說。除此之外,沈珩和洪蕩村村書記滕峰一起上門收村民做好的山芋干、豆角干、黃花菜還有養的土雞蛋……村書記滕峰晚上主動直播帶貨,村里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滕峰表示,年輕人的加入為鄉村帶來新思維、新理念、新業態,村民腰包鼓起來了,技藝又得以傳承,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洪蕩村的手工村貨走得更遠。

天氣變冷,鍋里的粉絲咕嚕咕嚕冒著熱氣,將村民們的生活也煮得熱氣騰騰。

【記者手記】

做粉絲的地方在漣水縣洪蕩村,村民住在道路兩邊,村子空曠,風很大,做粉絲的屋內熱氣騰騰,擠滿了人。一個沒什么營生的小村落,如今注入了新活力,年輕人返鄉學習老手藝,村書記晚上賣力直播增加村民收入,村民忙得有奔頭,老師傅們脫下外套,做粉絲時都是樂呵呵的。新年即將到來,滿村都讓人感受到新希望。

手工制作粉絲是傳統技藝,也是新年的信號。一袋粉絲不貴,但是制作紅薯粉絲過程很辛苦,100斤紅薯只能做出20斤的紅薯粉,再做出15斤的粉絲。抬粉絲晾曬,是技術活,也是苦力活,每位師傅都堅持了幾十年。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放下這門手藝的人也很多。記者跟著師傅們參與制粉絲,唯一能上手的工序,就是把桿子上的粉絲抬進冷庫,其他工序都是技術活,沒幾個月的練習都很難熟練操作。

師傅們堅守老手藝,年輕人幫村民掛車直播,村書記下班后每晚帶貨直播……總有人在為村里默默做事。他們笑著說:“可能是情懷吧?!闭沁@份情懷,讓技藝得以傳承,讓粉絲上了直播,也讓村民的口袋,漸漸鼓了起來。

現代快報/現代+ 記者 張海峰 李子璇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