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春天,人們想到的畫面一定會是桃紅柳綠、百花齊放,大地上一片勃勃生機。其實,如果在此時仰頭望去,天上景致的精彩程度也不遑多讓。早在千百年前,聰明的中國人就找到了春風拂面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并延續至今,這就是風箏。
自古以來,江南的天空就是風箏們爭奇斗艷的“舞臺”之一。在江蘇的常州、南通、鎮江等地,有著多種多樣的風箏。有裝著哨子“唱歌”的,有用聲音為漁民指明回家路的,也有8到10人才能放飛的“滾地龍”。它們在天空中恣意遨游,散發著春的魅力。
江蘇的花式風箏有哪些好玩的故事和細節?近日,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起源:紙鳶裝上琴弦便叫作了風箏,也成了南通漁民們的燈塔
關于風箏制作的技藝,《墨子·魯問》中有記載,公輸班削竹木制成“木鳶”,在天上飛翔三日而不下。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卷八說,漢代大將韓信發明了“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
揚州民俗專家曹永森介紹,到了唐代,有人在紙鳶上裝上琴弦,在空中,風吹琴弦,猶如箏鳴,由此,紙鳶便叫“風箏”。唐代淮南節度使高駢專為這種有音響的風箏題詩一首,詩題即為《風箏》,詩云:“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
資料顯示,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板鷂風箏又稱“哨口板繇”,以其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被稱為“空中交響樂”,是南通風箏的代表。它保留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與高駢詩中所寫不謀而合。
為什么板鷂風箏會“唱歌”?這與當地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南通是沿海地區,古時漁民撐著小船去捕魚,竹竿上有一截是空的,要是刮起五級大風就會嗚嗚作響,風力越大聲音越大。”南通飛響板鷂博物館副館長、南通市風箏協會副秘書長胡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后來漁民就開始用哨口風箏來判斷天氣,出海之前會放飛風箏,聽哨聲大小來判斷風力。此外,風箏的鷂尾是用蒲草或稻草制作而成。收回風箏后,要是發現鷂尾比較潮濕,接下來的兩天就大概率會下雨。板鷂風箏如同漁民的“天氣預報”,為他們的出海安全保駕護航。
板鷂風箏的形狀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鷂為多。能發出聲音的是風箏上的哨口,由哨面和哨筒組成。如今常見的哨口渾圓如球,大小不一,能發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因此才能在半空中“吹奏”出悠揚的旋律。
如今,板鷂風箏已經不再作為漁民出海的“天氣預報”,而更多的是承載著吉祥的寓意。人們通過放飛風箏來祈福辟邪,在春天這個萬物生發的季節,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展:會“唱歌”的風箏里有“舌頭”“牙齒”
現在,鎮江揚中新壩鎮的“風箏樂師”王建中也傳承了“弦聲響碧空”這一精髓。他做的風箏,堪稱空中“樂器”。當春風掠過,或渾厚或清脆的樂聲便穿透云霄。而風箏發聲的秘訣便是風箏上大大小小用葫蘆或泡桐木制成的哨子,有時候僅調整一刀,他就能讓哨子呈現出不同的音色,當地人都稱他為“王一刀”。
“我們揚中的哨口風箏,制作非常講究。”王建中告訴記者,傳統的揚中哨口風箏以黑白色為主,呈六角形,圖案有蝙蝠、云朵、八卦等,取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哨子的制作材料以毛竹為主,稍好一點則選用泡桐樹,將泡桐樹干掏空后再一點點鑿、打磨,將哨子壁處理得僅有米粒大小厚。而有的則是泡桐樹及葫蘆連接而成,之所以要二者結合,是因為葫蘆的圓潤能讓哨子呈現多樣音色。
迄今為止,王建中做過的最得意的一只風箏上面安裝了66個哨子,風箏總長2.3×1.26米,耗時一個多月之久。“不同的哨子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音色也各不相同,為了讓哨子發聲更加和諧,需要在風力合適的天氣里,一點點打磨調節。”王建中介紹,這些哨子的內部結構也大有玄機,都有特定材質的“舌頭”和“牙齒”,也是哨子的發聲關鍵,“有時候一個風箏上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安裝兩只到幾十只不等的哨子,聲音的層次是否分明、頻率是否和諧需要大量時間調適,這個也只能憑經驗。”
傳承:老人制作的“長龍”吸引孩子接過風箏線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常州市同濟橋底下的大塊空地就是玩風箏圈子中的“牛人”聚集地。2006年,這群“牛人”組建了常州同濟橋社區風箏協會,近20年來,這個協會的成員們,從風箏愛好者發展為各級風箏比賽的常駐獲獎者。同濟風箏協會會長張荃,30多歲時成了同濟橋風箏圈的“主力”,退休后更是一心撲在了這一愛好上。
3月28日,同濟橋風箏協會在遙觀鎮組織風箏愛好者們放飛龍風箏。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滾地龍”風箏,它屬于無骨架軟體風箏的一種,不同于常見的風箏,放飛后最高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不斷滾動,有如跳舞一般。據張荃介紹,這只滾地龍風箏直徑達10米,需要8到10人一起拉著放飛,上天后,在風力的作用下,其拉力可達上百斤。張荃還介紹:“今天風力是三級,還是比較適合放滾地龍風箏的。”據了解,這只滾地龍風箏是常州唯一,并且由同濟橋風箏協會成員親手制作。“當時我在縫紉機上踩了一個多月,才把這個風箏做好。”張荃表示。
如今,這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學習。在這里,風箏制作技藝正被帶進課堂、送到社區,每個月都有不少孩子來協會活動室制作風箏,他們正逐漸接過老人們手里的風箏,并加入自己喜愛的元素,繼續傳承下去。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莊劍翔 曹德偉 陳云龍 嚴君臣 花宇 顧瀟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