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陸文杰)在常州經開區,有一位用十年時光丈量生態變遷的“鳥叔”陳明華。當明星效應掀起生態攝影熱潮時,這位62歲的老人已默默整理出700種鳥類的“視覺檔案”,用十公斤重的鏡頭書寫著人與自然的對話錄。
?△“鳥叔”陳明華
初見飛羽,一只翠鳥叩開十年長焦
晨光熹微,宋劍湖的霧氣還未散盡,陳明華已經架好長焦鏡頭,屏息凝視著蘆葦叢。一只白鷺突然掠過水面,他手指輕按快門,鏡頭里定格下鳥兒振翅的瞬間——這是他在常州經開區拍鳥的第十個年頭,也是他與這片生態濕地無數次“對話”的日常。
?△陳明華拍攝的翠鳥
2015年春天,當時52歲的陳明華帶著相機去紅梅公園拍梅花,卻被湖邊一群舉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吸引?!八麄冪R頭里的小翠(翠鳥)靈動極了,羽毛在陽光下泛著寶石光?!痹诤闷嫘尿屖瓜?,他湊過去請教,當晚就琢磨著入手了第一套設備:尼康D800相機配100—400毫米鏡頭。
從此,他的生活徹底被“鳥”占據。為了拍好振翅瞬間,他跟著鳥友凌晨4時蹲守小洋口濕地;發現快門速度跟不上,咬咬牙換上尼康D4S相機600毫米定焦鏡頭;聽說溧陽龍潭林場有珍稀綬帶鳥,便帶著設備在農家樂住了一周,最終在灌木叢里蹲到了成鳥喂食雛鳥的珍貴畫面?!芭镍B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見什么驚喜。”他笑著說,眼里閃著光。
追鳥的人,成了護鳥的“燈”
在常州經開區生活多年,陳明華見證了宋劍湖、丁塘河等濕地的蛻變?!耙郧八蝿苓吶枪S,河水渾濁,鳥影寥寥?!彼貞浀?,隨著常州經開區推進生態修復,拆除沿岸工業違建,補種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白鷺、夜鷺、池鷺、灰頭麥雞等陸續回歸,丁塘河濕地公園還迎來了黃葦鳽等。
?△陳明華拍攝的池鷺
但他也有自己的“生態憂慮”:宋劍湖現在太“干凈”了,灌木叢少了,鳥沒地方藏。他建議保留自然野趣。他常帶著望遠鏡在經開區各處“巡邏”,記錄下多種鳥類的身影。鏡頭之外,陳明華通過“鳥類課堂”,把愛好釀成科普甜酒。
在宋劍湖濕地公園,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小學生圍著陳明華,盯著他相機里的鳥類照片嘰嘰喳喳。作為義務科普員,他的科普課從不講遙遠的珍稀鳥類,而是聚焦身邊的“飛羽鄰居”。他說:“孩子們在宋劍湖就能看到白鷺筑巢、黑水雞帶娃,這些眼前的自然課,比書本更生動?!痹袑W生看了他拍的綬帶鳥育雛,最后在作文里寫下:“原來鳥兒媽媽喂寶寶時,也會把蟲子掰成小塊,就像我媽媽喂我吃飯一樣。”
以心守翼,追鳥人的“慢哲學”
“拍鳥教會我敬畏自然。”陳明華說,現在更愛拍“生態全景”——鳥兒在水草間覓食。這些照片被他整理在硬盤里,按日期和地點分類,成了經開區生態變遷的“視覺日記”。
?△陳明華拍攝的戴勝
誰能想到,這位背著10公斤設備翻山越嶺的“追鳥人”,竟是有著18年糖尿病史的“老病號”。每天注射胰島素、隨身攜帶藥盒,但他說:“一看到鳥影,什么病痛都忘了?!?/p>
如今,他的鏡頭里不只有鳥類,還有跟著他拍鳥的孫子孫女。孫子舉著相機有模有樣地對焦,孫女能一眼認出“夜鷺和白鷺的區別在嘴型”?!跋M麄冮L大以后,想起爺爺的鏡頭,就想起這些會飛的朋友?!彼f,眼角的皺紋里盛著溫柔。
暮色中的宋劍湖泛著金光,陳明華收拾好設備往家走。鏡頭里的鳥兒振翅飛向遠方,而他知道,在經開區這片不斷變好的生態濕地里,還有無數個清晨和黃昏,等著他用鏡頭續寫人與鳥類的故事。畢竟,對于追鳥人來說,最好的風景永遠在下一次按下快門的瞬間,而最動人的傳奇,永遠藏在自然的褶皺里。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