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是鐘寅)近日,全國性科普教育項目“追星就追科學家”走進烏魯木齊。講座環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講席教授葛健介紹了國家太空探源計劃系外地球巡天科學衛星任務的規劃。作為這項任務的首席科學家,他為現場700名青少年揭開系外行星探索的神秘面紗。
“我們國家的古代傳說,很多都來自天文的現象。比如織女星星座的第二亮星有時候會變暗消失,古人就想象這可能是仙女下凡。”葛健以人們耳熟能詳的傳說為例,讓學生們感受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
對于我國深空探測事業的進展,葛健如數家珍,“我們的天問一號實際上是人類到火星的繞、落、巡三個事情一起完成的偉大壯舉。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非???,我們一步就完成了美國人分三步才完成的任務?!?/p>
談到尋找宜居行星,他解釋道:“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5000多顆系外行星,它們的多樣性遠超我們的想象。有些行星比木星還大,有些比地球還?。挥行霟崛缛蹱t,有些寒冷如冰窖;有些可能覆蓋著巖漿海洋,有些則可能被厚厚的大氣層包裹……”因此,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條件十分苛刻——行星不能離恒星太近也不能太遠,要處在“宜居帶”內,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還要有適合的大氣成分和穩定的氣候環境。
最讓學生們興奮的是,葛教授介紹了中國“地球2.0”衛星計劃:“我們國家的ET衛星將擁有6臺280mm口徑的望遠鏡,視場是美國開普勒望遠鏡的5倍,靈敏度提高約1倍,總恒星數據收集能力是開普勒的15倍?!痹撚媱澲荚趯ふ腋囝愃频厍虻南低庑行牵踔镣ㄟ^后隨觀測可能發現地外生命的跡象。
“如果我們發現了外星文明,是否應該主動聯系他們?會不會暴露我們的坐標,給我們帶來風險?”一位女生提問。
“很好的問題!”葛教授贊賞道,“如果有高等文明,為什么他們沒有聯系我們?這確實需要謹慎。我們應該先充分了解對方文明,確認它對我們沒有傷害后再考慮聯系。但聯系也可能帶來技術突破,讓我們提高好幾個量級?!?/p>
“我們如何才能到達‘地球2.0’?需要將速度加速到光速嗎?”一位男生大膽提問。
葛教授幽默回應:“這個好問題我把它交給你!你現在很年輕,未來一定會有新的推進技術出現。也許你將來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幫助人類實現這個夢想?!?/p>
活動尾聲,葛健教授向學校贈送了《“未來”科學家 :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訪談實錄(2016-2019)》叢書,鼓勵學子們培養科學思維方式,永葆科學好奇心。
“追星就追科學家”公益科普活動,是未來論壇、科大訊飛、奇點未來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一項全國性的科普教育活動,旨在通過學子們和“全球最頂尖的大腦”對話,讓科學家們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在未來生根發芽,照亮他們光明的科學探索之路?;顒右殃懤m走進廣州、西安、長沙、紹興、連云港、武漢、綿陽、贛州、淮安、哈爾濱、盱眙等地學校開展科普講座及青少年對話科學家活動,超過2萬名青少年參與。(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