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高舉團旗跟黨走 青春之歌百年紅⑦|從“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到“我們都是追夢人”,青春底色永不變

編者按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黨。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堅定廣大團員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激昂青春力量,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青團江蘇省委策劃,常州市委網信辦支持的強國“890”影音館特別版——“高舉團旗跟黨走 青春之歌百年紅”大型融媒體采訪行動正式啟動。記者兵分多路,以百年來不同歷史時期“大事記”為基底,深度挖掘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拼搏奮斗、強國有我的精神內核。“高舉團旗跟黨走 青春之歌百年紅”系列報道旨在不忘初心、著眼當下、展望未來,講好“青春版”中國故事。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習近平總書記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啊,親愛的朋友們,美妙的春光屬于誰?屬于我,屬于你,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一首歌,一代人。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首歌膾炙人口。建功立業的青春激情化作靈動的音符,活潑輕快的旋律見證著青年們建設祖國的干勁。

歌聲飄過40余年,如今依然為新一代“年輕的朋友”們所熟知、喜愛——這是頑強拼搏、奮楫爭先的青春寫照,更是日新月異、滄海桑田的時代縮影。

一夜之間

一首歌點燃青春激情

“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當……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峰,天地一時,無比開闊。”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的題記中寫下如此華麗和富有畫面感的文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正是這樣一個激情四射的時代。

那時,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一腔熱血,時刻準備投入到祖國的“四化”建設中,大干一場。大家在火熱的學習與工作中,也有著精神上的渴望。

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楊麗娟1980年正在南京藝術學院讀大二。女生宿舍里,不少人晚上偷偷地聽鄧麗君,但這只適合私下里悄悄哼唱,大家渴望著有一首可以大聲唱出來的屬于自己的時代之歌。

就在這時,1980年中秋之夜,首都體育館舉辦了一場“新星音樂會”,參演歌手有朱明瑛、蘇小明、鄭緒嵐、遠征、吳國松、王靜、李默和任雁等8位青年歌唱演員。這場音樂會的活動宗旨是推出新人、推薦新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同時也宣告了新中國流行音樂的誕生。

演唱會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一經推出,很快傳唱大江南北。“我的心一下子被擊中了!”楊麗娟至今說起仍是激情滿懷。


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楊麗娟

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楊麗娟


有報道稱,谷建芬老師譜好曲以后,她的學生任雁作為這首歌曲的首位聽眾,聽完后的第一個反應是“谷老師,你的歌怎么是那味兒的?”

“那味是什么味兒的?”谷建芬趕緊問。

“跟以往的歌曲不一樣,唱起來朗朗上口,很有朝氣!”

“這個味兒”,正是“八十年代新一輩”的獨特氣質。在那個激情四射的年代里,青年們沒有太多物質上的奢求,充滿著理想主義光輝,以夢為馬,投身蓬勃興起的改革開放大潮中。1980年中秋之夜演出散場后,18000多名觀眾如水銀瀉地頃刻間注滿首體周邊的大馬路小胡同,好多人直接就唱起了《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是發自內心熾熱的情感演繹。



 “這首歌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完美找到了改革開放和青年人想要建功立業的契合點,為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提供了最好的注腳。”楊麗娟說,在之后整個八十年代,在年輕人的聚會、聯歡會、舞會、演出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幾乎成了必選曲目。


1983年3月19日,新加坡佳音合唱團的演員同中國歌劇演員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聯歡。這是兩國演員在一起共唱中國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1983年3月19日,新加坡佳音合唱團的演員同中國歌劇演員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聯歡。這是兩國演員在一起共唱中國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一氣呵成

寫下廣為傳唱的經典

歌聲飄過40余年,《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早已成為時代經典。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是作者一個晚上一氣呵成寫出來的。

近日,交匯點新聞記者采訪了《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詞作者張枚同老師。他回憶說,這首歌里所描寫的年輕人振奮、激昂的狀態,全部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自己當時身邊的年輕人都忙著學知識、學技術、學外語、上電大……為未來拼盡全力。“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就是有一股子沖勁,那種精氣神到現在想起來仍是很感動。”張老說。

其實這首歌的歌詞創作于1979年,張枚同在山西大同礦務局文工團工作,文工團的年輕人隔三岔五總喜歡聚到他家一起喝酒聊天。有一次,大家喝得多了點,說了許多豪言壯語,包括對未來的憧憬,此情此景突然就讓張枚同充滿了創作的激情。“這首歌詞寫得很順,一個晚上就寫出來了。有一種一吐為快的感覺。”


2009年張枚同與作曲家谷建芬在北京

2009年張枚同與作曲家谷建芬在北京


歌曲分為三個篇章,第一個篇章就是八十年代當下的青年,大家“花兒香,鳥兒鳴,春光惹人醉,歡歌笑語繞著彩云飛” 。但是作者繼而為大家描繪了一個遠景,“再過20年我們重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 隨后他在第三個篇章拋出一個時代之問,20年以后,我們再相聚的時候,“舉杯贊英雄,光榮屬于誰?”每個人要捫心自問,為祖國,為“四化”,流過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40多年過去了,我們真如歌中所寫那樣,天也新地也新,改革開放換來的成果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楊麗娟感慨,幸運的是,他們是這40年巨大成就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如同春雷喚醒大地,改革開放書寫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成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

一個創業者

從鄉鎮企業走向“一帶一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馬路上,出現了很多廣告牌、出現了流行時裝,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和個體戶……時代所賦予的激情,讓人熱血澎湃。就像詩人馬明明所說,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充滿著熱血勇敢,像一瓶打開的汽水,氣息涌動。

1988年7月27日,《新華日報》二版刊登了一條“爆炸性新聞”,引起全國轟動。這篇題為《大學教員周海江到鄉鎮企業展才華》的報道,講述23歲的周海江放棄大學教員“金飯碗”,到鄉鎮企業搞經營的故事,并把周海江稱為“改革開放后辭掉公職進入鄉鎮企業第一人”。

周海江,當時正是聽著“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被歌聲激勵、鼓舞的年輕人。


《新華日報》曾專門報道過大學教員周海江到鄉鎮企業展才華

《新華日報》曾專門報道過大學教員周海江到鄉鎮企業展才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大學教員”是令人艷羨的標簽。然而,畢業于深圳大學經管系、在河海大學任教的周海江卻毅然辭職歸鄉,進入祖父周林森、父親周耀庭接力經營的鄉鎮企業,從此跳入商品經濟“大海”,并為之奮斗至今。從辭去公職下海,引進現代企業制度改變鄉鎮小廠命運,到推動股份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再到投身國家倡議,打造“一帶一路”樣板……周海江帶領紅豆集團不斷沖破桎梏,與改革開放共成長。


八十年代蘇南的紡織女工工作忙

八十年代蘇南的紡織女工工作忙


“我當時投身到鄉鎮企業,跟我在深圳上大學是有關系的。”周海江說。1985年,他考入深圳大學經濟管理系,在那里吹到了中國改革最前沿的風,嗅到了不一樣的氣息,當時的深圳熱火朝天,很少有什么“鐵飯碗”“金飯碗”的概念。23歲的周海江篤信,“能力是最好的飯碗”,青春就是要奮斗,就是要敢闖敢干。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實踐者,2018年,周海江榮獲“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榮譽稱號。當“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的歌聲再次響起,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心中無愧。

一群“新一輩”  

奮斗新青年,追夢新時代

40多年后的今天,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都已成長為21世紀的新一輩,他們身上同樣肩負著責任與使命。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研工作者是有國別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團隊能夠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追趕甚至超過領先的國家,掌握下一代全固態電池技術的主動權。”說出以上豪言壯語的是國家特聘專家、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科學家工作室主任、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吳凡。出生于1989年12月的吳凡,海外學成歸來,30歲不到就當上了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導師。歸國后,他帶領團隊,扎根在江蘇溧陽埋頭科研工作,立志掌握全球下一代全固態電池技術的主動權。

與前輩們相比,如今青年們為祖國建功立業的時代背景更為廣闊。在國家持續出臺創業扶持政策的大背景下,眾多青年人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用智慧才干開創自己的事業。2014年以來,在新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大學生創業者超過500萬人。一大批由青年領銜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噴涌而出。中國青年自覺將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在創新創業中展現才華、服務社會。

國有難,召必來!今年疫情多點暴發后,在疫情最前線,95后、00后隨處可見。曾經被人呵護的“孩子”,如今已經成長為一支青春力量奔赴年輕的戰場,不畏艱險地忙碌在抗疫第一線……

如果把八十年代的“時代之問”拋給新一代青年:再過20年、40年再相會,對于時代、對于青春,是否能夠做到心中無愧?相信屆時,一定會收獲最新最美的答卷。

記者感言 

我們都是追夢人

因為采訪的緣故,我最近經常在辦公室哼唱這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有一天,一位95后的小同事突然也跟著哼了起來。不僅如此,她還調皮地改了歌詞,“光榮也屬于我們90后的新一輩!”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自己的主打歌,但是追求光榮,追求夢想,這個青春的底色永遠不會褪色。

40年前,我們的父輩們參與了中國社會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用青春和汗水奏響了“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成就夢想”這一新時代樂章。

40年后,今日之青年,英姿勃發斗志昂揚。從鄉村振興到抗疫最前線,從扎根邊疆建功立業到支教鄉村托起夢想,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有夢想就有目標,有希冀才會奮斗。就像《我們都是追夢人》中唱的那樣:

我們都是追夢人

在今天 勇敢向未來報到

當明天 幸福向我們問好

……







相關推薦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