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華粽香飄
海南文宗粽子加工廠內,工作人員正在打包粽子禮盒。 經濟日報記者 王 偉攝
端午節前,消費者在海南海口國興大道大潤發大賣場選購海南特色粽子。 經濟日報記者 王 偉攝
“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又到了人們品嘗粽子的季節。海南定安深耕美食文化,聚集人氣打造美食經濟,從悠久歷史傳承中發掘地域特色粽子產業,抓品質、樹品牌,在創新營銷上下功夫,不斷做大做強“粽子文章”。
琳瑯滿目、色香各異的粽子,總讓人大飽口福。在這林林總總的地方品牌中,海南“定安粽子”以其綿柔濃香、香而不膩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億元,帶動當地3萬余人就業。從小食品到大產業的美麗蝶變,定安粽子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力量源泉。
匠心造佳粽
5月20日,定安縣委、縣政府在海口舉辦2022年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推介會,前來體驗的消費者絡繹不絕。從河北承德來海南旅游的游客梁柏年在“文宗”粽子展臺前訂購了好幾箱粽子,他說:“定安的粽子肥而不膩,包裝也很有海南特色,買回去送給親朋好友準沒錯。”
“定安已經連續12年舉辦端午美食文化節活動,正是通過這個平臺,讓游客從美食的角度遇見定安,從文化的角度感受定安,來到定安、欣賞定安、愛上定安。同時把定安的品牌產品、特色產品推廣出去,助力定安企業做大做強,助力定安百姓增收致富。”定安縣縣長馮云飛說。
據《定安縣志》記載,“定安粽子”形成于明代,一直為當地老百姓所喜愛,百年風華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傳承。
2012年,定安縣委、縣政府發現了粽子里蘊含的商機,決定全力將其打造成為當地特色產業,并扶持創辦了定安縣粽子協會。“協會的成立旨在促進粽子產業走向正規化、產業化、高端化。”定安縣粽子協會會長王沸健介紹,協會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八大行業標準,對粽子的原材料、包裝等方面做出細致規定,標準又細分為300多條細則,“比如粽繩的綁法也有標準,定安粽子必須是獨具本地特色的三橫三縱綁法”。
不僅如此,必須使用生長周期為一年的定安黑豬,也成為定安粽子的“金標準”。為此,協會專門成立監督小組,監督和指導每一家會員企業都能遵守相關標準,嚴格把控粽子品質。“我們還會不定期抽查生產企業,檢測原材料品質是否符合相關要求,不達標企業將被禁止參與粽子生產加工。”定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艷俠說。
高標準、嚴要求助推定安粽子產業蓬勃發展。2014年3月,“定安粽子”被正式核準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為海南各市縣中最早拿到“身份證”的美食品牌,完成了從家常食品到高端禮品的華麗轉身。目前,定安縣共有粽子品牌50多個,超過30個品牌及生產企業通過考核加入粽子協會,獲得“定安粽子”地標授權。
對此,定安文宗食品有限公司經理陳誠鋒感觸頗深。1993年,陳誠鋒在自家小院手工制作粽子,然后頂著烈日,肩挑擔子沿街叫賣。近30年過去了,陳誠鋒開辦了占地20多畝的文宗粽子加工廠,擁有員工100多人。“小小的粽子產業能走這么遠,嚴格的品質管控是基礎,目的是一直保持品牌美譽度。”陳誠鋒說。
正是有這樣的遠見,陳誠鋒創辦的“文宗”牌黑豬肉蛋黃粽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覽會“金獎”。如今,“文宗”牌粽子通過各大電商平臺遠銷北上廣深等城市,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
小粽大產業
近年來,定安粽子正逐漸成長為鄉村振興發展的支撐產業。據統計,2021年,定安粽子總銷量3220萬個,產值4.83億元,同比增長11.03%。定安粽子的主要原料黑豬肉、咸鴨蛋、糯米和粽葉都來自定安本地,拉動定安黑豬肉及大米銷售達600多萬斤,咸鴨蛋2800萬個,粽葉1.5億多張。同時帶動了包裝制作、快遞物流、調味用品、煤氣供應等行業的就業與增收。
記者近日在定安現龍坊粽子生產車間看到,心靈手巧的工人們鋪粽葉、舀糯米、夾蛋黃、添肉餡,動作一氣呵成,滿滿當當地包好了一個大粽子。“我一天可以包800多個粽子,收入300多元。”包粽工人王小丹說。
“小粽子背后是大產業,可以為老百姓常年帶來收入,是穩就業、保收入、惠民生的重要支撐。”王沸健說。
以粽子為媒,定安縣通過繪制美食文化地圖、打造驚喜福袋等創意產品,多維度、立體化展示定安美食和旅游文化。“借助定安粽子的品牌優勢,我們還規劃以粽子為主題的特色游覽路線和節慶活動,配套經營粽子主題農莊、農家樂和生態旅游項目,推動旅游度假和粽子產業融合發展。”定安縣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副局長黃慧說。
“我們將以定安粽子為代表的美食品牌作為基礎,打造海口‘南三環’的美食之城,助推定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更具品位、更有味道。”定安縣委書記劉峰松表示,要讓“生態定安,美食天堂;游在海南,吃在定安”的形象深入人心,定安粽子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面對其他地區粽子品牌你追我趕、不進則退的競爭態勢,定安粽子產業有著迫切的發展壓力。我們將緊緊圍繞做大做強粽子產業,成立粽子產業工作專班或領導小組,對定安粽子企業做好引導扶持,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謀發展
記者在“文宗”粽子電商發貨點看到,待發的貨品堆滿了倉庫,訂單中有不少來自西藏、黑龍江等地區。“我們的貨總是供不應求。”這是不少定安粽子生產企業負責人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為何定安粽子能一直保持產量、產值雙豐收?王沸健認為,這離不開創新。
現龍坊粽子工廠負責人何開嬌對現代化機器設備的升級更新印象深刻。“在機器鍋爐取代人工蒸煮之后,生產效率提升了15%,且蒸煮出來的粽子棱角分明、個頭飽滿,很受消費者歡迎。”何開嬌說。
流量的助力也直接帶動了定安粽子的銷售。“文宗”粽子電商平臺網紅“定安娘晶晶”告訴記者:“直播三年來,我們的銷量連年創新高,最高時曾達到3000萬瀏覽量。目前,直播銷量已經占到文宗產品總銷量的30%。”
嘗到直播甜頭的不止文宗一家。“雖然受疫情影響,大家線下的購買力大不如前。但不少消費者在網紅博主的帶動下聞訊而來,預計今年我們的粽子及禮品銷量能夠增長超過10%。”粽企“伍榮昌”負責人朱躍章說。
為了方便快遞運輸,不少定安粽企專門研發了抗壓防擠的電商盒,并與海南銀行、郵政和順豐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及時解決了粽子生產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和快遞運費貴等問題,燃起消費者的郵購熱情。
“定安粽子的銷售方式每年都在創新,比如今年我們更加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以‘2022年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為話題,借助直播帶貨等方式,在端午節前期營造了良好的網絡宣傳氛圍。”定安縣發改委副主任吳元瑋說。
為讓粽香飄萬里,產品種類更要創新。2020年2月,王沸健職工創新工作室成立,目標是通過創新改善粽子口感,增加產品種類,適應市場需求。“今年,我們與三亞一個5A級景區簽訂了粽子禮品加工訂單,為其量身打造了熱帶水果禮盒粽,包含蘭花蜜棗粽、紅心火龍果粽、芒果粽、鳳梨粽、榴蓮粽、菠蘿蜜粽6種精品水果粽,客戶非常滿意。”王沸健說。
同時,創新工作室追求更高品質的粽子原材料培育。過去幾年間,工作室在定安縣翰林鎮試種并成功收獲50畝新品種糯米,以此研發的150克小型斑蘭粽成功上市。工作室還舉辦了定安粽子裹綁技術培訓班等,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通過粽子實現創收。
一招鮮為何能吃遍天
近年來海南定安黑豬肉粽異軍突起,在海南乃至全國消費市場口碑日盛,這一采用本地富硒糯米、黑豬肉、粽葉精心制作的節令食品,以其味美餡香、肥而不膩倍受美食愛好者的喜愛,產業不斷發展,如今已躍居全國行業綜合排名第三位,成為定安實施鄉村振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
特色產業發掘得好。發展縣域經濟,首先要立足自身優勢,立足特色、培育特色、壯大特色,由此形成富有鮮明地域標簽的競爭力。定安“百里百村”地區的富硒糯米、農家散養的定安黑豬、富有特殊清香的本地草本植物柊葉,這些特殊的資源稟賦,共同構成了定安粽子產業的基礎;發端于明代的定安粽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逐漸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節令食品。有歷史、有文化、有特色、有口碑,這樣的特色小吃,必然具有成長為地方特色美食的競爭力。
龍頭企業培養得好。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產業能不能活起來、火起來,關鍵在龍頭企業的規模、水平和引領作用的發揮。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靈魂,其強大與否,對產業集群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早期的定安粽子由于眾多生產企業各家打各家的品牌,生產出來的粽子不僅名稱五花八門,也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不僅無法樹立定安粽子的品牌,在食品安全方面也難免有隱患。定安成立了粽子行業協會,制定了定安肉粽生產地方標準,從質量、包裝等各個方面規范粽子生產,要求企業加強質量監督,禁止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力推黑豬肉粽“三個統一”:包裝統一、規格統一、質量統一。正是在這樣的規范和引導之下,定安“文宗粽”“伍榮昌”“現龍坊”“新明記”等知名粽子品牌脫穎而出,涌現出上規模企業50多家。
產業培育堅持得好。前不久“2022年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如期舉行,從2010年定安縣成功舉辦了首屆端午美食文化節至今已有十余年。一年一度的端午美食文化節逐漸成為市民、游客共同期待的年度民間節慶活動。端午美食節雖然每年都被賦予不同的形式和主題,但不變的是定安推進粽子產業發展的決心。定安黑豬粽子產業也確實隨著節會的舉辦一年年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一個綠色、生態的富民大產業。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產業的培育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熟練工人需要一個個培養,市場開拓需要毅力攻堅,品牌樹立需要時間的沉淀,凡此種種生產要素的富集都需要逐步完善。定安看準了粽子產業,就全力投入,心無旁騖,一年一年加油努力,一點一點耕耘收獲,才有了今天定安粽子產業大發展的好勢頭。與此同時,定安不墨守成規,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消費,他們采取直播銷售等新營銷手段,不斷賦予粽子產業新的活力,跟上時代潮流。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一般性制造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環。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地理條件、民風習俗各有差別,發現、發掘、壯大特色產業潛力巨大。一招鮮吃遍天,希望更多的“一招鮮”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全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獨具特色的產品,擴大人們的消費選擇。(經濟日報記者 王偉)
- 熱點
- 2022-05-28 13:05:25
- 熱點
- 2022-05-28 13:04:44
- 熱點
- 2022-05-28 12:58:59
- 熱點
- 2022-05-28 12: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