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聽聽這些“創新爭先自立自強”的心聲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為建設科技強國建言獻策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核燃料組件研發團隊研發人員在做實驗。新華社發

【致敬!勇攀科學高峰的你們】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萬頃。一個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樣子,就是將自己的青春、熱情和智慧融入到國家發展需求中,應時代之需,解國家之急。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為己任,創新爭先,自立自強。5月30日,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座談會,多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直抒“創新爭先自立自強”的心聲,為科技強國建言獻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趙巍勝:

依賴進口科學儀器就是空中建樓閣

我特別想提出大力推進科學儀器自主可控,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建議。我國出臺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多次強調科學儀器的自主可控,對此我體會很深。

2018年,由于進口科學儀器無法順利采購,我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實驗室停滯超過半年以上,每天都有進口設備訂單被取消,試驗設備被卡在各國海關,供應商漫天要價等問題,使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科學儀器自主可控,才能實現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強。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我們爭分奪秒,終于自主研制成功了對我們最重要的、被卡得最嚴重的磁光克爾儀器,現在不但我們在使用這個儀器,還給其他科研院所供貨,幫他們解決儀器問題。

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有一個倡議:把國產設備使用率作為申請國家項目的一個核心申請指標。這是因為,今天我們依賴進口設備其實就是在空中建樓閣,隨時都可能坍塌。我建議,以全社會力量推進國產科研儀器的使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

創新很難,但中國人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

創新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對難題尋找新的解決途徑或方案,這是非常艱難艱苦的工作。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我最初學地質,畢業后想去找礦,學校卻要我做蘇聯專家副博士研究生,我是共產黨員,服從國家分配。可是我的蘇聯導師要回國,我只能再次參加副博士研究生考試,被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錄取。我那時研究鐵礦、銅礦,可所長說:“你跟我一塊搞核子地質吧。”但我沒有任何基礎,不懂得原子核。從本科的基礎課學起,兩年以后我回到地質研究所,馬上又被安排去找適合做地下原子彈爆炸的地方。

我當時心里真沒底:“這個沒干過呀!”但一位領導說:“中國沒人干過,你們年輕人就不知道邊干邊學,把它完成嗎?”好像有一股熱流沖進我的腦袋,一股強勁的動力在推動我。我立即帶著16個人出野外,歷盡艱難,成功完成了任務。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宣布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我相信這是人類共同的目標,我們中國也一定會實現,我們要造火箭、導彈、飛船、衛星。但是到月亮干什么,有什么問題值得去研究,火星呢?這些沒人搞。

“那我來搞!”從研究各種隕石開始,我慢慢培養了一支隊伍,建立了實驗室。在月球探測領域,我們一共做了35年基礎準備,又通過10年論證,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探月計劃,我擔任首席科學家。

創新很難,但是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哪怕耗費五六十年,我們也一定要加快速度,創新爭先,去完成這個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價值觀多元化更要傳承弘揚家國情懷

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想談一點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是我感受到的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靈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一批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軍,成就了“兩彈一星”事業,由此我們凝練了10個字:“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這個脊梁并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些武器,而是一種文化和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奮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凝聚了大家,成為了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支柱,成為了一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21世紀,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弘揚。實際上,正在成為科技界主力的中青年一代已經做出創新的成果,踐行了新一代的家國情懷。例如,位于青海,海拔近4000米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里關基地的氣象團隊,他們不僅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中國貢獻,而且以幾十年的堅持,顯示了科學精神的基準。

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離科技強國的目標還有距離。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要培養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中國的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實現科技強國的歷史性目標,并且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

闖勁和動力來自農田和棉農

我主要從事棉花害蟲防控研究。團隊的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難,追求真理,從20世紀50年代起,連續60多年扎根華北農村,先后攻克了棉花害蟲化學防控、棉鈴蟲綜合治理等核心技術,為保障我國不同時期棉花種植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他們詮釋了什么是科學家精神,用實踐回答了農業科研為了誰,他們的諄諄教誨使我從研究生涯起步階段就樹立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更讓我建立起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破解產業科技瓶頸、支撐農業持續發展的初心使命。

進入21世紀,隨著棉花種植布局的戰略調整,新疆逐步成為我國棉花產業的主戰場。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我離開了條件優越的北京實驗室,帶領團隊和學生奔赴天山南北,成功突破了新疆棉花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瓶頸,有效助力全疆棉花綠色高質量發展。12年來,我對新疆由陌生到熟悉,雖然經歷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每當面對廣袤的農田和勤勞的棉農,油然而生的是責任與擔當,堅強與堅韌,還有源源不斷的闖勁和動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李洪波:

一定高標準從嚴要求自己

作為一名航天工程師,在航天領域,我們要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戰線上,我們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航天領域我們有“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精神傳承,我們這一代航天青年也是在這樣的使命感召下成長起來的。

科技創新現在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們需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這不僅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還需要我們一起精心培育,努力維護科學家精神。能有機會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一定以高標準從嚴要求自己,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創新爭先,自立自強。傳承好、發揚好、傳播好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

(本報記者 詹媛)


相關推薦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