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到江蘇考察調研,要求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蘇上下牢記總書記囑托,奮勇前進,在新征程上不斷創造發展新輝煌。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13.4%、全球近4%。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來到徐工集團,他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
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廣東、山東、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多次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在常州華利達服裝集團的生產車間,每件衣服甚至每塊布料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工業互聯網標識碼。這是華利達將自主研發的工位機加裝到了縫紉機上,工人縫制時,工號、用時、工藝等信息將同步記錄到工業互聯網標識碼中,實現產品質量的追溯和改進,機器發生故障的保養和維修情況也會被逐一捕捉。
常州華利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IE部經理吉雪峰介紹:“我們的服裝企業是手工作業,不定期地會產生一些瓶頸,我們管理人員會通過Mes(智能化管理)系統,及時調整每一個工位之間的工序,來達到平衡,提升效率。”
轉型智能制造,正促進江蘇實體經濟不斷邁向高端、保持活力。隨著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江蘇搶抓機遇,將其作為關鍵增量,今年在已經完成1萬多家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任務的基礎上,將再完成1萬家,力爭培育大批“數字產業化”獨角獸企業。
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氣體等副產品,可以被另一家企業循環使用。2022年底全面投產的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正憑借與產業鏈上下游密切協同,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盛虹煉化(連云港)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會泳說,項目投產后,將極大提升我國大宗基礎化工原料自給率,有效降低進口依賴度,為后續“延鏈”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化學、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原料保障,同時也將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堅守實體經濟,江蘇舉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集群。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其中江蘇占10席,涵蓋軟件信息、船舶、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這些集群正成為驅動江蘇制造由大變強的澎湃力量。
“放在駕駛艙,或放在后面的尾箱都有可能,這個是根據充電口來決定的……”常州羿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天羿正通過網絡,與以色列企業的中方業務負責人談論訂單設計方案。1月初,中以常州創新園派出境外招商團遠赴以色列,為園區企業帶回了大量訂單。其中,羿邦新能源拿到了5000套新能源汽車充電通信協議控制器的產品訂單。
與此同時,中以常州創新園也加快外資“引進來”。近日,以色列Sheng-BDO咨詢顧問集團管理創始人馬奕良帶著項目招引計劃,來到了常州,將推動能源科技、生命健康、信息技術等產業領域項目的孵化和培育:“我們將做更多的項目,引進更多的技術,達成更多的合作,我們也將討論如何更好地支持園區,支持以色列公司落戶常州,幫助他們在常州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
以高端實體經濟為導向,江蘇堅持系統化推進穩外貿、穩外資工作,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集聚全球高端資源。
作為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江蘇還勇當科技與產業創新開路先鋒,通過“揭榜掛帥”等形式,持續鼓勵企業不斷進行重大技術創新、瞄準行業痛點攻關,拉長優勢產業長板。據統計,全國15.1%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五分之一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
堅守實體經濟,錘煉“看家本領”,江蘇正全力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展現“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責任擔當。
(江蘇新聞廣播/丁鳳云 劉正則 常州臺 編輯/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