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绷暯娇倳泤⒓咏K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方向。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常州將新能源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不斷強化技術創新,堅定“招引百億項目、培育千億企業、打造萬億產業”,構建以新能源利用為主的綠色生活方式,為建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能與體系賦能。
科研“掛帥”,“創”出能源產業新天地
國家《“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能源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將“創新中軸”作為自己標識的常州,新能源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技術創新的強大優勢。
作為新能源載體的電池技術是推動現代能源體系實用化的重要助力,常州以超4444件相關專利在這一領域領跑全國,而技術創新早已成為常州新能源企業的核心。
2022年8月,在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常州中創新航正式發布One-Stop高錳鐵鋰電池。作為行業內首個產業化的高錳鐵鋰電池,一經發布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2021年,中創新航首次發布了第一代One-Stop電池平臺技術,而此時已是該技術攻關的第7年,1年之后,基于此技術的磷酸鐵鋰電池包正式問世,而最新推出的高錳鐵鋰電池,正是在此之上經過持續不斷研發的第二代OS電池技術。
得益于全行業首次創新采用的TPP2.0熱電分離技術,新款電池大幅降低了貴重金屬的用量,減輕用戶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安全性,續航達到了700公里,電池壽命也達到了2500次循環,更重要的是,該款電池還實現了高回收效率,有力促進了新能源電池的可持續發展。
獨木難成林,為支持新能源企業的持續創新,常州先后建成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中航鋰電研究院等研發平臺,提供平臺支撐;設立“龍城人才計劃”新能源專項,推動在常高校開設新能源相關專業,提供人才支持;“常十條”為承擔國家核心技術公關的企業提供單項最高500萬元、為研發費用年度增長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提供最高100萬元、為新人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提供最高2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從平臺到人才再到資金,常州正以創新為臺階,一步步向著“新能源之都”的頂峰前進。
集群“聚勢”,“共挖”新能源產業富礦
產業集群模式能夠加強企業間的資源要素對接,使產業鏈供應鏈得到集中強化。作為傳統工業強市,常州擁有全國同類城市中最完備的產業體系,且尤其擅長以產帶鏈、以鏈興群。
近年來,常州的出租車司機們都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從常州火車站出來的旅客,前往金壇和溧陽的幾乎翻倍,而這其中,絕大多數的終點都是金壇溧陽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2015年中創新航落戶常州金壇,其后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相繼落戶,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十的龍頭企業中已有4家布局在常州。去年2月,位于動力電池產業鏈條上游,鋰電隔膜出貨量高居全球第一的云南恩捷新材的落戶,使常州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進一步完整,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
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又吸引了比亞迪、理想等過300家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企業的到來,僅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車產銷達34萬輛,占江蘇全省的一半。新能源產業的集聚度已達到全國第五,產值已超過5000億元。常州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已然勢不可擋。
除新能源汽車外,光伏產業也是常州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
金壇是常州光伏產業的主要集聚地,自2002年金壇區開始從事單晶硅棒、單晶切片生產,目前已形成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完整布局。在作為重點產業板塊的“光采小鎮”直溪鎮,集聚了東方日升、正信、斯威克、中信博等一批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光伏領軍企業, 泰力松、圣鑫光伏、億晶光伏、澤潤電子等一批億元以上重點企業,全面覆蓋焊帶、電池片、光伏電池封裝膠膜、鋁邊框、接線盒、支架等產業重點環節,擁有產業內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家和省市級技術研究中心,構建起質態優良的光伏新能源產業生態。
城市構建現代能源產業,深耕產業鏈、發展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是必須要抓好的工作,“常十條”明確提出將繼續支持新能源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打造“發、儲、送、用”四大產業集群,可以預見,產業集群模式未來也將給常州帶來巨大優勢。
“氫”“光”合奏,譜寫能源“雙碳”交響曲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家的“雙碳”目標,為常州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和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在今年全國各地方兩會中,有13個省45個地市將發展光伏產業列入2023年重點工作。常州是光伏強市,從新北區光伏產業園到金壇采光小鎮,光伏早已成為常州現代能源應用的重要標識。
在新北區豪爵鈴木有限公司車間屋頂,一塊塊藍色光伏組件正無聲地將光能轉化為直流電能供給車間生產。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已有近20萬平米的廠房安裝了屋頂光伏組件,裝機容量達到了10兆瓦,每年可發電1000萬千瓦時。后續該公司還將有裝機量9.1兆瓦的新光伏項目落成,并網發電后,將成為常州全市最大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
據了解,2022年夏季,常州新北區工業用電量達到了44.1億千瓦時,7月用電量更是同比增長了27.4%。用電壓力之下,不僅企業生產成本飆升,傳統能源產業帶來的環境污染也將一發不可收拾。為保障用電安全,走好“雙碳”之路,新北區積極推動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備案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0.6兆瓦,而據常州市統計局相關數據,常州2022年僅上半年集中式光伏發電量已達到2.2億千瓦時,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到4.6億千瓦時。光伏正為常州源源不斷注入“綠色能量”。
如果光伏代表常州當下對綠色能源的探索,那么氫能則是未來常州實現“雙碳”的終極助力。
氫能作為一種清潔、安全、高效的二次能源,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國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開展規?;稍偕茉粗茪涫痉?,推進化工、煤礦、交通等重點領域綠氫替代。常州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也指出:要堅持前瞻眼光,領跑氫能產業發展,聚焦氫能源“制儲運用”環節,精心打造氫灣。
1月31日,8個氫能產業項目簽約落地,常州“氫灣”正式啟航。作為位于“兩湖”創新區中軸的常州氫能產業核心,常州氫灣將成為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研發與制造基地、華東地區氫能源產業鏈差異化發展示范區、氫能源科技創新轉化中心和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中心,預計三年后實現“氫能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氫能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氫能示范應用廣泛開展”三大目標。
為重點支持氫灣發展,常州市武進區發布專項政策,從項目集聚、企業培育、技術攻關、平臺構建、氫站建設、應用示范、金融支持、行業交流、人才引育9個方面,對氫能產業給予全方位扶持。目前已初步形成涵蓋氫氣制備和儲運、電堆及核心零部件、電池系統、整車制造和加氫站建設運營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氫”潔世界,“能”創未來。在最美的湖灣氫能源產業鏈發展高地正在崛起。(時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