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自3月12日起,在全國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目標整治“自媒體”亂象,破解“自媒體”信息內容失真、運營行為失度等深層次問題,維護網上信息內容傳播良好秩序。
從“人人都有麥克風”到“人人都有攝像頭”,在媒介融合的滾滾大潮中,平民化、個性化、交互強、傳播快的“自媒體”風生水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日前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正因為今天的互聯網已然無處不在,形形色色的海量“自媒體”賬號也成了很多網民了解信息、社交互動的重要路徑。
“自媒體”靈活而機動,卻也因為太過隨性而任性,往往不如官方媒體或機構媒體嚴謹。加之“流量至上”思維的煽風點火,部分“自媒體”儼然沉陷于“流量漩渦”而無法自拔。近年來,網信系統針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網上突出問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但是,“自媒體”亂象仍可謂觸目驚心,特別是一些“自媒體”造謠傳謠、惡意炒作、假冒仿冒、違規營利等違法違規行為,挑動網民情緒、撕裂社會共識、污染網絡生態,個別“自媒體”的惡劣行徑甚至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自媒體”不是無法無天的“自由體”,該管的要管,該治的要治。“自媒體”亂象之所以經久難絕,說到底,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利益勾連。平臺睜只眼閉只眼,與無良“博主”無下限地悶聲發財。二是罰則綿柔。流量是可以變現的,而規則又失之寬泛,最后,真金白銀的沖動自然就戰勝了互聯網世界的道德操守。此次“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劍指“自媒體”亂象,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指導網站平臺運用經濟手段,對違法違規營利的“自媒體”進行嚴厲打擊:清空粉絲數量,暫停或關閉直播、用戶打賞、知識付費、收益提現權限,下架商品鏈接,取消廣告收益、流量分成……釜底抽薪式的處置手段,不僅彰顯了治理的決心,也才能真正讓作奸犯科者“肉疼”,進而扭轉“自媒體”野蠻生長的趨向。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整治“自媒體”亂象,是打贏網上意識形態斗爭,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是營造良好經濟環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是凈化網絡生態,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指出,對新就業形態,既要支持,也要規范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
網絡沒有法外之地。“自媒體”不是“自由體”,也不是“自留地”。事實上,越是有傳播力的“自媒體”越要有對等的責任感。平臺是信息內容管理第一責任人,創作者、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相向而行、合力而為,幫助部分“自媒體”把丟失的底線找回來、讓失序的環境有序起來。從嚴治理“自媒體”亂象,讓網絡世界真正清朗起來。(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