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9日報道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3月15日刊發題為《非洲厭倦了歐洲》的文章,作者是哈維爾·阿爾德科亞。全文摘編如下:
公開打臉就是非洲厭倦歐洲的明證。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3月初前往加蓬、安哥拉、剛果(金)和剛果(布),展開就任總統以來的第18次非洲之行。然而,此行卻以馬克龍與剛果(金)總統費利克斯-安托萬·齊塞克迪·奇隆博在新聞發布會上的沖突告終。這位非洲領導人在沉默中爆發了:“我們與法國乃至歐洲的合作方式必須改變。你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們。你們必須尊重我們,將我們視為真正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用一種家長式的眼神審視我們,仿佛你們總是知道我們需要什么,而我們自己卻什么都不知道。”幾分鐘前,馬克龍剛剛斥責剛果(金)政府沒有能力重新掌控軍事、安全和行政自主權。
就在加蓬等非洲國家發生一系列反對巴黎過度干涉的小規模抗議活動之后,又發生了這一政治緊張事件,這些情況足以說明非洲大陸的反法情緒正在增長。
此外還有很多案例。今年早些時候,布基納法索效仿鄰國馬里的做法,要求法國軍隊撤出其領土。這兩個國家與中非共和國和幾內亞都是法國前殖民地,它們通過瓦格納集團向俄羅斯尋求安全援助。
歷史學家指出,非洲已經厭倦了歐洲的家長式作風。這種情況早在20年前就初現端倪。專家認為,不公平的協議和歐洲對殘暴統治者的支持導致非洲人把目光看向了世界的另一端。他們不再信任歐洲,而是看向了中國和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之后,歐洲向烏克蘭難民開放邊界,提供大量援助,卻對非洲的戰事不聞不問。
專家認為,或可從金錢的角度來解釋權力重心為何發生轉移。中國現在是非洲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其地位比美國、英國和法國加起來還要重要。在過去的15年里,撒哈拉以南非洲與中國的貿易額從僅占進出口總額的2%增長到20.5%。同一時期法國的貿易比重下降了三分之一;美國的貿易比重下降到15年前的一半;而英國的貿易比重則從占總量的9%下降到1.88%。與此同時,莫斯科在馬里和布基納法索等與法國有歷史淵源的國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盡管歐洲專家認為歐洲依然“有時間把局勢扭轉過來”,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的言論給非洲人造成的傷害很難彌合。他在去年底將歐洲比作權利和進步的“花園”,將世界其他地區比作“叢林”。專家直指此類言論是非常無知的蔑視行為,是導致非洲對歐洲不滿的誘因之一。
目前的情況甚至讓一些在非洲大陸沒有殖民歷史的國家也感到擔憂。本周,挪威當局發出警告稱,未來很有可能出現新的不平衡現象。在非洲愈發不信任歐洲的同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多次訪問非洲。
政治分析家認為,心態的變化源于非洲社會的內部結構。歐洲仍然不明白,這已經不是改變“顏色”或意識形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