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3月底,位于泰州市海陵區九龍鎮的泰州市友民交通器材有限公司開啟了生產沖刺“加速度”。眼下,企業在手訂單已經排到年底,他們對全年完成3個億的銷售目標很有信心。
友民交通創建于1995年,原先主要生產自行車的隨動閘,企業發展一直屬于“小打小鬧”。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產業層次是必由之路。
公司總經理助理陳遠東說:“從2011年開始,我們覺得花轂閘這個產品非常有發展前景,那時我們年銷售額大概只有2000多萬。但是我們下定決心,前后一共投資了5000多萬,對整個產線進行大改造,并引進人才,來做花轂閘。”
2016年,友民交通趁著共享單車的風口,僅用大半年時間,利潤總額就實現了倍增。截至2022年,企業已擁有三個廠區,并挺進了電動車、摩托車、汽車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
友民交通是海陵區生產轂閘企業的佼佼者,更是幸運兒。在上世紀80年代至2008年前,九龍鎮有著“車件之鄉”的稱號,發往全國各地的自行車、摩托車配件占比全國市場70%以上。后來,隨著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車件行業發生裂變,很多企業發展步入瓶頸,“車件之鄉”也漸漸銷聲匿跡。
東方不亮西方亮。2000年初,九龍鎮招引落戶了一家從事光伏制造的公司,讓九龍人敏銳嗅到了新興產業的巨大潛力。2010年,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成立,專注發展光伏與儲能板塊,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隆基樂葉,電池組件轉換效率全球第四的伏圖拉,國內第一家實現量產、技術國際領先的錦江集團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等“大塊頭”項目陸續落戶,光伏產業“海陵高地”在這里隆起。
索拉特特種玻璃是一家生產超白光伏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制造的企業,過去一直與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的隆基樂葉有深度合作。2020年,索拉特特種玻璃項目來到泰州,在這里開啟了“隔墻供應”的全新產業配套格局。
公司總經理呂宣頤說:“跟著隆基降低我們的物流成本,我們也發現有跟隆基相類似的組件廠,在政府的幫助下,達成了合作,目前我們的雙玻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三十。”
目前,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已擁有光伏、儲能電池等新能源及配套類企業超百家,其中規上企業16家、年銷售過億企業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形成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加工、玻璃深加產、面料加工、封裝材料等95%的太陽能光伏全產業鏈完備度。
在江蘇大學泰州新能源研究院實驗室,研究員正在主攻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這個項目主要是把生產單晶硅電池產生的硅廢料進行回收利用,使之成為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提升硅廢料的附加值。
江蘇大學泰州新能源研究院研發部工作人員陳見說:“產品測試合格,就可以融入市場,之后將會進行一個更大批量的試制,或者尋求其他更大的公司合作,然后實現市場的全面推廣。”
新能源產業形成了“葡萄串效應”,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園區打造了新能源公共研發及科技孵化平臺項目,吸引像江蘇大學新能源研究院這樣的研發機構前來落戶,致力太陽能、動力電池與儲能、氫能等新能源交叉前沿研究領域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企業孵化。
目前,江蘇大學泰州新能源研究院已立項支持7個前瞻性產業化項目,其中4個項目已實體化運作,孵化企業5家。研究院先后與泰州相關企業開展技術合作30多項,為企業招引高端創新人才20多人,與地方企業合作共建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3家、研究生實踐基地5家。
海陵區作為泰州市的主城區,空間資源有限,只有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先發優勢,才能找到新的發展坐標。搶抓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機遇期,海陵區提出打造“零碳城市”典型樣板。如今,在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海陵區政府集中辦公區、社區服務中心等29家單位的公共建筑屋頂陸續建設了光伏電站。從空中俯瞰,一個個屋頂閃著藍瑩瑩的波光,宛如一片藍色海洋。依托港華——騰訊智慧能源平臺,全區已安裝光伏電站的企業單位不僅實現了蓄電、放電的實時監測,還提供能碳監控、低碳節能、智能運維、綠色低碳、能碳交易及輔助服務等各類數字化應用。
泰州港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市場總經理韓捷說:“今年會增加接入企業的數量,預計能達到100家左右,也會增加投資力度,像光伏電站投資我們預計能達到100兆瓦,充換電節能業務也會同步迅速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