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節點”:下海出洋開放觀——解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太倉樣本”

作為距離上海最近的城市,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為太倉未來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而隨著多條鐵路規劃陸續出臺,太倉有了更明確的坐標定位——“滬寧”發展軸線上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節點、樞紐、溢出……一系列城市空間發展的全新概念呼之欲出。

從萬米高空俯瞰,中國的海岸線仿佛一張拉滿的弓弦,萬里長江如同一支蓄勢待發的利箭,立足江尾海頭的原點,箭頭處的太倉港滿弓勁發。翻開最新版的上海、太倉兩市地圖,拋開崇明島不算,滬太市域形狀幾乎一致,800多平方公里的太倉,宛若一個等比例縮小版的上海,緊挨著嘉定、寶山兩區。

下海、出洋、開放……多方位經濟地理重構的重大機遇隱然在現。

放大視野,太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顯而易見。撤縣建市30年,沿江臨滬的地理位置給予了太倉融江追海的豪邁情懷,也賦予了太倉通達天下的現實條件,六國碼頭的開放基因在新時代賡續煥新,為太倉刻畫出嶄新的發展坐標。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太倉做深做好“接軌上海、以港強市、對德合作”三篇文章,推動高水平開放交流,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循環,更全面深入地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合作格局。

節點、支點、后勁

從四五米寬的煤油路、石子路到雙向6車道的水泥路、柏油路,約38.5公里的滬太路見證了太倉接軌上海的每一步。

作為城區距離上海最近的縣級市,滬太兩地一直以來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文化相近、經濟相融。

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啟動,同一年,太倉撤縣建市。浦東開放的東風第一時間給太倉人帶來開放交流的信息。換了“新身份”的太倉亟須尋找新的支點抓住沿海開放的機遇,在更大更高的維度里尋覓發展的契機。上海自然是最優解。

2003年,太倉明確提出“接軌上海”發展戰略,2006年,“接軌上海”被列為太倉“十一五”發展五大戰略之一。2016年,太倉“十三五”發展規劃又進一步提升“接軌上海”戰略的重要性。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太倉抓住浦東開發開放、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上海五大中心建設等發展的東風,把自己作為節點嵌入上海發展的路徑中,把上海作為支點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

以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拓展發展空間為支點,太倉港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通過與上海港在航線、物流、口岸、經營等方面深度合作,揚帆世界。

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為支點,太倉圍繞上海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努力提供相應產業鏈配套,高標準建設航空航天產業園,加強與上海張江、臨港生命藍灣等產業協作。

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支點,太倉積極承接上海創新資源,建立大院名校創新聯盟,邀請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上海院所加入。先后與復旦大學等10所上海高校院所達成各類校地合作協議,共建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太倉服務驛站等載體平臺。

成為節點,太倉定位明確,不滿足于只做產業配套,而是通過優勢互補、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實現協同發展。從配套到協同,太倉在一體化發展中找到了最契合的城市定位。

有了支點,太倉撬動了滬上人才、資金、項目等要素的流動。近3年,太倉引進滬上項目700多個,同濟大學太倉高新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繼落戶,目前太倉各級領軍人才企業中,由上海轉移至太倉落地或產業化的占比超過40%。

2019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嘉昆太區域合作等內容寫入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022年,太倉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全球功能支撐性節點城市和長江口戰略協同區。

加速推進蘇州市域一體化則是太倉發展最深厚的后勁,太倉融入更大發展格局的底氣更足、平臺更高、視野更開闊。太倉成了江蘇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最前沿陣地、蘇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急先鋒”。

“趕海”、出洋、向深藍

一開始,居住在海邊的人們,只能趕在潮落時,到海岸的灘涂和礁石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是為“趕海”。但正是從趕海,到下海和出洋,人們走向深藍的開放觀步步深入。

太倉鄭和紀念館內,《鄭和航海圖》、鄭和船隊模型、墻繪、圖片集一一陳列,從不同視角還原鄭和28年遠航之旅。展廳內還展示著鄭和從國外帶回的五光十色的珊瑚寶石、芳香馥郁的香料等。

置身其間,歷史的微風仿佛自耳側拂過,恍惚回到600年前的太倉,鄭和船隊七次以這里為起點,走向世界循環大潮。

600年后,“起點”成了更特殊的節點。

地處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擁有38.8公里長江岸線、-12.5米深水航道,太倉港天然的稟賦優勢,疊加“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等多重機遇,一如鄭和下西洋重構了明朝周邊版圖,太倉港的興起,給太倉在世界格局里重新劃定坐標系,點亮新的定位。

港口開發建設31年,太倉港雄風再起。截至目前已建成投運各類碼頭泊位95個,形成遠洋中轉、近洋直達、沿海內貿、長江集并、內河喂給5張航線網絡,是長江航線數量最多、密度最大、覆蓋最廣的港口。

通過這些航線網絡,每天有2萬左右標箱從太倉港進出,年進出貨物2.43億噸。目前,太倉港已成為長江集裝箱第一大港、長江外貿第一大港、全國進口木材第一大港、長江進口鐵礦石第一大港,躋身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第25位、全國第8位。

以港口為原點,太倉重畫產業發展的坐標,重構城市建設的格局。

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國家一類口岸資質、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4張國家級“名片”加持下,太倉“深藍產業”規模持續做大,港口優勢資源與城市產業發展形成同頻共振的鏈式反應,“黃金水道”源源不斷產生“黃金效益”。

在“港城即全域、城市即港城”的理念下,太倉構建以主城為市域發展主中心、港城為市域發展副中心的“雙心驅動、多極帶動”空間格局,增強港和城雙向互動,完善港區商務與生活配套,重塑“前港、中園、后城”的現代化濱江空間。

當前,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賦予了太倉全新更強的城市競爭力,太倉這座大港城正昂首闊步,做好“接軌上海、融入主城、聯動周邊”的文章,積極融入蘇州市域一體化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從歷史“原點”再出發,在新時代的坐標系里嵌入獨屬太倉的印記節點,600多年前的開放號角繼續催動著太倉向遠方航行。

“德企之鄉”、民間互動、開放扇面

克恩-里伯斯永遠相信太倉!

自從1993年成為首家落戶太倉的德企以來,克恩-里伯斯一直是太倉最堅定的伙伴之一。從最初落戶太倉時的6名員工和500萬元營業額,到如今的千余名員工和12億元營業額,克恩-里伯斯在太倉的發展歷程是諸多太倉德企故事的范本。

截至2022年底,超470家德企累計投資太倉超過50億美元,年產值超過600億元,以太倉0.24%的土地創造了8%的GDP和17%的規上工業產值。

撤縣建市30年,太倉發展的每個階段始終有德企的身影。太倉的對德合作經驗,已經成為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宏大敘事中的經典樣本。

從經貿科技到產業創新、職業教育、文體交流、城市合作等多個領域的拓展深化,太倉在對德合作領域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扇面,形成全方位對德合作的獨特模式。

這個扇面中,融合是點,產業是軸,文化、生態、教育等都是覆蓋面。

一個融合節點帶動太倉與德企雙向交流、共同成長,從“共塑創新”邁向“共贏未來”。

作為太倉對德合作的主陣地,太倉高新區構建了德企與民企融合發展的格局,95%以上的規上德企進行了本土化研發及創新成果的本地化應用,累計600多家本土企業、科研院所與德資企業開展了產業配套、創新協同、人才共育、資本聯合等多種形式的合作。

一條軸線依靠強大的輻射影響力,集聚起強大的創新資源。

從“鄭和杯”中德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活動,到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創新合作聯盟等交流平臺,再到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中德精密機械部件設計制造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合作載體,太倉已經形成完善的對德開放創新科技合作體系。

一個不斷擴大的扇面,讓太倉與德國的親密度不斷提升,也讓雙方合作的影響力越加廣泛深遠。

源自德國的“雙元制”教育經過太倉的在地化創新,培養出各類技能人才1萬多名;婁東文化和德國風情的互通有無,豐富了兩地人民精神世界的維度,不斷提升太倉對德合作的黏合度;走進太倉的德國啤酒節、走進德國的太倉日,為中德人民的友好互信提供了絕佳窗口……

30年的對德合作歷程,太倉成為中德合作獨特的節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源自民間、自下而上、市場主導、創新為核、產教融合、反哺民企”的合作模式,擦亮了“德企之鄉”的品牌,在開放發展的大潮中,攜手德國“朋友”,實現加速騰飛。

(蘇報記者 高巖 孟海龍 顧志敏 周哲)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