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來自瑞典的感謝信抵達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向斌郵箱,感謝他和學生木清發現并指出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背景報告中的一處筆誤。去年年末,木清發現該報告中一處公式似乎有些不對,他和老師王向斌反復確認背景概念定義、多次演算推導后,王向斌將問題反饋給瑞典皇家科學院,對方誠摯接受并按照建議更新了報告版本。
清華大學學生發現的只是諾獎背景報告中的一處符號筆誤,筆誤本身并不影響前后文邏輯,更不會對獎項本身產生影響。盡管如此,一個本科生有發現諾獎背景報告錯誤的細致和學識,并敢于質疑、驗證和反饋,還是讓人深受觸動。這也給我們上了一課:科學面前沒有絕對權威,科學成果也不都是十全十美,針對瑕疵和錯誤,人人都可以而且應該提出合理疑問。
早前,學生敢于質疑的故事也頻頻見諸報道。例如,杭州小學生指出《西游記》故事情節中存在“西域出現淮揚菜”的不合理現象,上海小學生發現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面積和單位存在錯漏,西藏拉薩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內一小男孩看到火箭視頻存在火箭型號和分離順序錯誤,這些錯誤和瑕疵的發現者盡管年齡不大,甚至有些是“不算錯誤的錯誤”,但卻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輿論的褒獎、贊賞。
好奇心和質疑精神是科學研究的助推器。即便是科學大家,其認知也有相當的漸進性和歷史局限性,因而其成果需要不斷被質疑批判,以取精棄粕。歷史上,愛因斯坦質疑牛頓經典力學理論不適合高速運動,并用狹義相對論修正了經典力學理論。拉瓦錫質疑“燃素說”,發現了氧氣和燃燒原理……類似案例,在科學研究進程中比比皆是,科技領域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對固有“權威”的懷疑,甚至隨之產生的質疑??梢哉f,質疑精神是促進科學之路上大浪淘沙的良品,它本身也是科學精神的一種。
這次,清華本科生發現諾貝爾獎報告中的筆誤,無疑是一次勇于質疑和發現的“教育課”,相信這也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復信感謝的用意。不過,這種發現和質疑,恐怕還不足以滿足人們的期待。公眾希望,個體在敢于糾錯和質疑的同時,社會同樣也能有包容質疑、鼓勵質疑的氣氛,以便形成催生創新、孕育進步的良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