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的精神家園,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當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增量”,就更加需要牢牢把握網絡生態治理這一工作遵循。2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了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相關情況,專項行動將聚焦“自媒體”亂象、網絡水軍操縱信息內容、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等9方面問題開展整治。
隨著網絡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亂象隨之甚囂塵上,給公眾帶來不良影響的同時,也為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網絡空間是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也是現代治理的真實考場。《關于強化網絡水軍治理 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提案》《關于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及早出臺反網絡暴力法的建議》《關于加強網絡賬號黑灰產業鏈源頭治理的建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網絡生態治理”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大家紛紛建言獻策,建議加強立法保護、加大治理力度。要觀察時代的民之所向,全國兩會無疑是最好窗口。在這里,我們感受到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普遍共識。
如果說網絡久安是一種時代立題,那么“清朗”長治無疑就是“民之所望、使力所向”。從2021年開展的“飯圈”亂象整治、春節網絡環境整治、用戶賬號運營亂象整治等多項“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到2022年部署打擊網絡謠言、整治MCN機構信息內容亂象、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等方面的重點任務,再到2023年聚焦“自媒體”亂象、網絡水軍操縱信息內容等方面的問題——時間已經給出昭示,網絡生態亂象極易反彈反復,一些頑瘴痼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要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需完成從“一時”到“一直”的深入推進,方得“吹盡狂沙始到金”之清朗境界。
從共建到共享,清朗的網絡空間事關億萬網友的福祉,而實現這一宏愿,需要最細微的落腳。去年,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13項“清朗”專項行動,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萬條,處置賬號680余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保持精神家園的清朗,是所有網民的共同責任,而要作答“網絡生態治理”這個現實考題,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當億萬網友用自己的手指做出選擇,由此產生了“個體”與“網絡”的正向交織。如今,在網友的認知中,“清朗”已經成為治理網絡亂象的一個代名詞,隨著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開展,公眾也將予以更大期待。
天朗氣清“家園”美,惠風和暢網絡安。這幾年,有關部門深入開展了“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網絡生態日益向好,網絡空間日益清朗。也要看到,一些傳播錯誤觀念的短視頻混雜其中,刷量控評的網絡水軍仍然存在,針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各類虛假不實信息時有出現……激濁揚清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某種程度上說,“濁”和“清”的博弈在網絡空間里還將長期存在。基于此,要看清網絡生態治理的時間維度。以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為契機,我們共同打造向上向善的網絡新風尚。(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