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正是賞花好時節。為期一個月的第九屆揚州甘泉櫻花招商經貿文化節正在舉行,不僅吸引眾多游客打卡,還首次嵌入項目招商主題,共簽下8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8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句話說到了我的心坎里。多年來,我操心最多的是村民的‘錢袋子’如何鼓起來。”省人大代表、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街道長塘村黨委書記周邦杰回憶,當年為了解決農戶種田難、農田拋荒嚴重等問題,他帶領村“兩委”成員外出招商引資,成功引入特種林加工廠,首批即流轉了200畝農田用于種植櫻花,吸引了許多城里人專門駕車前來觀賞。
長塘村。圖自中國江蘇網
“我看到了櫻花產業發展的巨大前景,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拉長櫻花產業鏈,進一步放大櫻花的價值。”在周邦杰推動下,2015年甘泉街道建成3公里長櫻花大道,花開似云霞,滿樹灼灼爛漫,甘泉櫻花節一炮打紅,今年已是第九屆。現在,長塘村櫻花種植總面積達2000多畝,是全省規模最大的櫻花種植基地,更是全國最大的櫻花、櫻葉出口示范基地。該產業直接帶動村民就業約120人,櫻花和櫻葉采摘季節性用工達到6000人次,增加農民收入100多萬元。
“我將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潛心扎根基層,深耕櫻花種植產業,帶領村民們一起增收致富。”不僅如此,周邦杰感到,櫻花游花期短,為解決項目單一、配套短缺等瓶頸,他正準備和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創辦蘭花小鎮、利用流轉邊角地種植經濟作物和進行深加工,還打算引進專業公司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通過打造更有個性的鄉村做到“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鄉村振興“領頭雁”們寄予厚望的農業科研院所在忙啥?這些天,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強和同事,正抓緊推進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配套生產技術研發及產后加工技術等方面工作。該院甘薯學科服務全國甘薯產業和學科發展,小麥、水稻、大豆、花生、大蒜等學科則服務黃淮地區。李強如數家珍報出選育的一批江蘇省主推特糧特經專用型甘薯品種、高產抗病中強筋小麥品種、優質食味粳稻品種、高產高蛋白大豆、高產大蒜等品種,一批農業農村部、江蘇省主推的病蟲害防控、糧食生產技術,以及甘薯脆片、高纖紫薯掛面、甘薯月餅、花青素濃縮口服液等新產品。
李強(左)。圖自徐州廣電
“總書記強調,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這給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理解為,我們的產品要更加豐富、供給要更加充足、品質要更加優質、生產效率要更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要更高。”李強表示,要實現這些目標,種子是基礎,只有培優育強“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實現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他表示,將圍繞選育更加優質、抗病、高產的新品種,研發更多綠色高效的新技術,開發更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把農業科技工作做強做優,實現產品優質、營養健康,產業鏈長、效益高,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致富。
以“中國荷藕之鄉”聞名的寶應縣,近年來把荷藕作為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產業、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圍繞提升荷藕產業質效,當地也加強了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我縣荷藕優良品種‘大紫紅’面臨退化,我們通過完善良種繁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了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荷藕蓮籽播種技術、荷藕脫毒培養等試驗。”寶應縣人大代表、縣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管委會副主任徐桂紅告訴記者,他們還利用這一契機,加大品種選育力度,加強蓮藕生產基地水環境監測管理,廣泛推廣應用蓮藕緩釋專用肥,全面推廣高效低毒農藥,有此基礎后,又積極申報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推廣藕田生態復合套養、機械采收等技術和模式,提高荷藕種植效益。
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就需要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去年,寶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獲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認定,成為全國唯一以荷藕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加快構建種植、加工、流通、觀光、科研、文化一體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體系。徐桂紅介紹,他們正圍繞推進荷藕產業集群集聚,依托湖南農大劉仲華院士領銜的功能性食品研究院,重點破解荷藕功能性食品和休閑食品等技術難題,同時正盤活存量土地,加快荷藕加工核心區建設,招引國內知名食品企業入駐,扶持運行質態好、發展前景大的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擬新培育荷藕龍頭企業3家以上。
一花獨放不是春。這些年,從“薄弱村”變為“進步村”的張家港市善港村,響應東西部協作、江蘇“南北掛鉤”等號召,2012年以來與全國五省七村結對幫扶,送理念、扶技術、育人才,“飛地模式”建成蘋果、紅棗、辣椒、茶葉、養殖等10余個產業基地,幫助七村率先踏上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之路。
為更好分享經驗,善港村還創辦了全國聞名的“農村學堂”——蘇州村政學院(善港培訓中心)。“以‘農字頭’為底色,以打造創業致富帶頭人和基層黨建帶頭人的‘雙帶培訓’品牌為目標。”省人大代表、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介紹,這里迄今已面向西藏、青海、貴州等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培訓各類農民和農業干部2.6萬余名,學員創業成功率達83.5%。
這些天,中心新基地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半年后竣工。葛劍鋒告訴記者,建成后中心可同時開設10個班、容納1000人,全年可培訓5萬人,將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