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4月19日在廣州開幕。19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和主旨演講拉開了17場重磅會議的序幕。
在這個世界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平臺上,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了高質量發展,熱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開門見山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八大力”,期望通過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伊萬·梅利尼科夫等與會嘉賓呼吁讓世界讀懂中國發展路徑。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八大力”
在開幕式致辭中,鄭必堅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創新時代的十年。他認為,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成果的重點,就在于堅持發展這條“硬道理”不動搖,堅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不動搖。
鄭必堅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著重依靠的“八大力”:一是作為當代中國人民闊步前進的根本支撐的“現代生產力”;二是堅持改革開放、面向世界的“現代市場力”;三是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勇攀現代生產力新高峰的“現代科技力”;四是融匯古今,傳承中國五千年傳統文明而又敏銳把握當代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的“現代文化力”;五是面對十四多億人口的“超大社會”而能夠高效民主治理的“現代社會治理力”;六是愛好和平而又能夠堅定有力地反對霸權主義,維護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現代國防力”;七是面對可以預計和難以預計的種種災變,能夠從容有力應對的“強大應變力”;八是百年大黨仍然朝氣蓬勃,引領時代前進的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領導力”。
鄭必堅說,像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必須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
讓世界讀懂中國發展路徑
伊萬·梅利尼科夫非常認可中國發展路徑的獨特價值。他表示:“世界應該進一步讀懂中國。要讓世界理解中國是如何在制定內外政策時不斷適應現實情況的變化,依據歷史經驗、采取最好的做法,并賦之以中國特色。”
“世界的發展需要良性競爭和創造性合作。”伊萬·梅利尼科夫說,中國遵循的正是這樣的原則,不以政治制度、歷史道路和經濟體制等為標準劃分國家,而是致力于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和威脅。中國沒有盲目復制其他國家做法,而是創造性地結合自身實際,走發展和進步的道路。
菲律賓前總統、眾議院高級副眾議長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也持相同的看法。20世紀80年代她在菲律賓貿易工業部任職,經過此后20多年的工作經歷,她慢慢發現,中國是發展伙伴。
“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隨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的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直言,2024年是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60周年,希望成為中法關系的關鍵年。
世界應當追求建設性“掛鉤”
讓世界認同中國發展路徑,需要“雙向奔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提出,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
“我們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定能為全球經濟平衡、協調、包容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尚福林說。
他進一步分析說,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就意味著中國要繼續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深入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意味著中國將更大力度地吸引和用好外資,不斷提升國際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特別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堅定不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創造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以中國發展為世界各國提供新機遇。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表示,歐洲有5億人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連接地區,歐亞大陸有4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歐洲應該有勇氣與中國進行更加開放的合作。
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也表示,世界應當追求建設性“掛鉤”,各國應該正和博弈、與鄰為善,而不是以鄰為壑。《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區域全面貿易伙伴關系協定》以及多個中新大型合作項目,都是建設性“掛鉤”的成功案例。東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共有6.8億人口,擁有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和廣闊的消費市場。雖然東盟已經與中國互為最大的貿易伙伴,但仍有繼續深化關系的潛力。
■觀點
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談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4月19日,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午餐演講活動中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堅實的物質基礎,首先來自于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黃奇帆提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他認為,核心是要處理好兩類問題,分別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國有與民營的關系,進而放大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的優勢和紅利。為此,黃奇帆建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堅實的物質基礎,也需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黃奇帆認為,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制造業占比會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過快過早,至少應該等到整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后,再逐步下降。相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制造業占比不能低于25%,再加上采礦業、電熱氣水和建筑業,整個第二產業在2035年前應該保持在35%以上。
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激活城市群、都市圈得以發展的動力源。他研究發現,過去300年的現代化是海洋貿易、海權經濟、海港城市一支獨大的現代化。在“一帶一路”帶動下將形成海洋貿易與陸路貿易、海權經濟與陸權經濟、海港城市與陸港城市比翼齊飛的現代化新路徑新版圖。現在,跨國班列的開行讓沿線內地城市擁有可以聯通世界的陸港。一些重要樞紐城市如重慶、成都、西安、鄭州等地將因陸港的物流匯聚功能帶來更多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中西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新的動力源,中國的城市群都市圈將呈現由海港城市和陸港城市共同驅動形成的新格局。
【統籌】龔晶 馮艷丹 蘇力 譚超
【記者】蘇力 王一晴
【攝影】梁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