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4月底,長江鎮江段首次拍到江豚“孕媽”
生啦!5月10日,長江鎮江段的江豚“孕媽”順利產仔
特約評論員/李金亮
五月,正是江豚繁育的高峰期,一頭頭江豚以標志性的“笑臉”,騰躍于大江之上,與鳥魚同樂嬉戲,與岸邊人群合拍。這是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保護修復生態的真實寫照,更生動呈現了長江岸線綠色生態的美麗蝶變。
“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長江江豚的“喜怒哀樂”,一直都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保護工作。長江沿線各城市將共抓長江大保護擺在戰略性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助力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2022年,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5年數量增加23.42%,長江流域Ⅰ—Ⅲ類水的水質比例已經達到98%,干流水質繼續保持在Ⅱ類以上......亮眼的數據,是長江生命力的不斷恢復的喜人變化,也是生態修復最雄辯的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是扭轉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必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生態保護紅線,不斷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好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關鍵要素,運用多維視角與差異化策略,持續推進水源地保護、工業園區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治理等關鍵環節。同時,要充分利用好數字技術手段,采取“非接觸”執法檢查、“幫扶式”執法服務、“科技化”執法督察等方式,共聯共建生態信息監管“一張網”,充分調動起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進一步拓寬群眾生態保護參與度,有效彌補基層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的短板和盲區,不斷增強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護“長江微笑”,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必須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放眼全局,長江岸線遼闊,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各地生態基礎、自然資源分區各異,建設“生態長江岸線”,考驗著長江流域11個省市隊伍“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的韌勁和協調共進“齊步走”的治理能力。持續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提升、污染防治攻堅、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改善,多措并舉,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事續著一事成,穩扎穩打,方能管長遠、見成效。(李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