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丹陽站下車,南廣場出站,過條馬路,就是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由于丹陽眼鏡聲名遠播,前來配鏡的人絡繹不絕,“配鏡游”甚是火爆。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眼鏡城日最高峰接待游客近2萬人次,銷售額超2000萬元。特色產業作為城市亮麗的名片,與丹陽共生共榮。
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毗鄰丹陽站(劉劍忠 攝)
丹陽眼鏡多有名呢?在丹陽眼鏡行業有這么一句話:“全世界每兩個人戴的眼鏡中,就有一個人的鏡片產自丹陽”。這里每年生產鏡架1億多副,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鏡片4億多副,約占全國的75%,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
在“眼鏡之都”丹陽,特色產業歷經幾十年、幾代人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日新月異的當下,這個曾經時代的弄潮兒會以怎樣的姿態繼續前行呢?
敢為人先 踏浪前行
“1986年,我去車站乘火車,經過時看到有人擺攤賣眼鏡,我覺得挺好,也挺喜歡,就去隊辦企業領了100副眼鏡架,也到這個市場來賣,一下能掙個十幾二十塊錢,當時的工資三四塊錢,我覺得這個行業不錯,就一直做到現在。”彭湘華是土生土長的丹陽人,也是較早從事眼鏡行業的一批人,現在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里經營著一家眼鏡店,有自己的工廠。她領鏡架的隊辦企業可以說是丹陽眼鏡發展最早的雛形。
眼鏡展區(王錫斐 攝)
上世紀六七年代,一批從上海、蘇州眼鏡廠返鄉的技術工人在社隊的組織下,嘗試進行眼鏡制造,邁出了集體創業的第一步。由于當時對眼鏡的生產技術和資金投入要求都不是很高,同時整個市場貨物嚴重短缺,所以市場需求非常旺盛,整個眼鏡產業呈現產銷兩旺的態勢。
掌握技術的一群人率先嘗試,丹陽這座城市也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產業發展如虎添翼。盡管丹陽是江蘇的一個縣級市,但卻是我國較早開通鐵路的城市,原滬寧鐵路通車時,丹陽站就開通運營了,大運河穿城而過,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為這座江南縣城帶來了人、技術、理念,也讓眼鏡產品走向世界各地。
正如彭湘華所說,一開始,人們自發地在車站附近擺攤、開店賣眼鏡,全國各地的眼鏡商販從四面八方來到丹陽進貨。1986年車站、雙廟兩個村在丹陽火車站附近建起了全國最早的專門用于眼鏡交易的“華陽眼鏡市場”和“云陽眼鏡市場”,組成了最初的丹陽眼鏡城,到上世紀末,兩個市場連成一片,成為全國最大的眼鏡交易批發市場,并開始“走出國門”。
發展至今的眼鏡城,已成為丹陽眾多生產廠家鏈接外界的窗口,在這里,他們能夠最快地得到產品需求信息,與此同時,前來采購的顧客在這里也能夠方便快捷地選擇丹陽眼鏡的各種產品。
眼鏡城商戶奢侈品展區(王錫斐 攝)
從事眼鏡的很多商戶來自浙江,王學澤就是其中之一,“我們2000年開始做零售,當時正是玻璃片向樹脂片迭代的時候,新老市場的升級,帶來很多零售的顧客,于是我們選擇換個賽道,專做零售?!北M管五一小長假剛過,王學澤店里的顧客仍然很多,門店產品種類豐富,還有一個專門的奢侈品眼鏡廳?!暗り栄坨R最開始火,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便宜,那時候,人們不會來丹陽買高端,但通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升級門店形象、進行人員培訓、搭建豐富的產品線等,顧客開始認同,來丹陽不是一定就只買便宜的,高端也開始被認同?!蓖鯇W澤說,丹陽眼鏡正從便宜的批發市場轉向品牌化、專業化、性價比高的現代化綜合眼鏡商城,滿足各類顧客的配鏡需求。
眼鏡產業在丹陽已經落地生根,產業支撐著市場,市場又助推產業的發展。眼鏡城從原材料到成鏡,從零配件到加工機械,從光學鏡到太陽鏡,品種齊全,應有盡有。作為產業窗口,還帶動了當地“配鏡游”,已成為龐大產業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挑戰與機遇并存 品牌意識逐漸增強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丹陽眼鏡已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品牌策劃、零配、物流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及社會化分工、規?;涮住⑸舷裸暯拥漠a業體系。眼鏡生產所需的各種原輔材料及配件,基本上都可以在丹陽就地取材,很多企業都是前店后廠,市場內有門市部,產品出廠直接上市交易。
工人檢視鏡片(丹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當地的司徒鎮和開發區是眼鏡生產的集中地,這里孕育出了中國鏡片行業的第一股——明月鏡片,當地一家較早走品牌路線的公司。
“2017年,我們從制造向品牌和研發雙驅動轉型,以前鏡片行業是有品類無品牌的,為扭轉這種局面,我們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泵髟络R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秘書周晨輝告訴記者,原料和光學設計是鏡片行業的核心,明月的原料工廠目前已經惠及了丹陽50%以上的眼鏡企業。
然而在發展初期,公司老板去日本、韓國采購原料,但是對方并不愿意賣給他們,認為他們沒有能力生產?;貒?,公司注重人才引進、技術研發,花掉當年一半的利潤引進專家建生產線,開啟了中高端產品制造之路。2006年,法國依視路來到丹陽,開始了收購之路,在資本面前,公司再一次面臨抉擇。周晨輝說:“其實也是認真思考公司發展的一個推動,梳理清楚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然后更好更堅定地走下去?!弊罱K,公司決定做好民族品牌,拒絕了收購,通過研發投入、數智化轉型、導入精益管理、品牌建設,逐漸發展成中國鏡片領導品牌。
明月鏡片生產線(王錫斐 攝)
在明月鏡片智能制造管理平臺,客戶服務、訂單交付、制造指標、門店分布、營銷軌跡等一覽無余,管理者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實時管理,在生產車間,數智化場景隨處可見,貫穿整個生產流程。在企業展廳,記者看到這樣一句介紹“明月鏡片,篤信專注的力量,心無旁騖、不走捷徑、厚積薄發,持續引領行業升級,不負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機遇!”
明月鏡片是當地鏡片行業的一個典型,也正是在這種示范引領的作用下,丹陽眼鏡產業向品牌化邁進。目前,丹陽整個產業鏈上從事眼鏡產業及相關配套的工貿企業1600多家,其中眼鏡生產企業600余家,相關配套的貿易企業及商家1000多家,有76家企業通過ISO國際質量認證,擁有注冊商標890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省市著名商標36個,行業從業人員近5萬人,產品涵蓋眼鏡產業各個領域,在世界眼鏡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轉型升級 產城融合
“我之前在上海工作,后來父輩讓我回來接手生意,2012年就回丹陽,一直干到現在。”林南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鏡二代”,父母從浙江來丹陽經營眼鏡并定居下來,自己本身學的會計專業,最終接手生意。最近他的門店正在為升級裝修做準備。在他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的迭代,顧客的體驗感很重要,消費場景一定要跟得上。
中國風眼鏡店鋪(王錫斐 攝)
傳統的眼鏡實體店商家,很多是從擺攤起家或繼承祖輩生意發展而來,依靠著手頭積攢的老客戶生存。二代接班后,為行業注入新鮮血液,也帶來新的理念,他們會找到專業的攝影公司做視覺,然后通過私域流量進行傳播,會開網店、做電商、直播帶貨,部分外貿企業還開拓了海外線上及線下分銷市場。
在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丹陽眼鏡行業正努力通過開辟互聯網創新發展新通道,探索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新模式。
城因產而興,怎樣讓產因城而更強呢?在丹陽最新的“十四五”規劃之中,對眼鏡產業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做優眼鏡及視光學產業,圍繞研發、設計、生產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打造知名品牌,構筑眼鏡產業文化與品牌優勢,實現從單一“制造+市場”模式到“制造+市場+健康+時尚”模式的轉變。為此,一個以眼鏡產業為基礎、多功能配套的“魅力新城”丹陽眼鏡城應運而生。
丹陽眼鏡城效果圖(江蘇丹陽眼鏡小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坐落在丹陽老城與新城之間,京杭大運河畔,占地1700畝的丹陽眼鏡城,集展覽館、眼科醫院、驗配中心、商業街、運河1958文化公園、高端商務酒店等于一體,具備了城市客廳、產業客廳雙重屬性。江蘇丹陽眼鏡小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力介紹:“丹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圍繞一座眼鏡市場,通過產業和文旅雙核驅動戰略,為丹陽眼鏡強鏈補鏈,為眼鏡行業打造一座新的產業客廳,最終實現眼鏡產業、城市形象、文旅產業三項提升?!?/p>
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眼鏡之都”丹陽,特色產業從區域化向國際化邁進的同時,縣域自身也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蝶變!(王錫斐 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