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6月7日下午,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從“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等方面要求我們“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份賀信,體現了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今天,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展現出新的蓬勃生機,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顯著提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全社會凝聚力、向心力極大提升,為進一步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以“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前進方向。一方面,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另一方面,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展現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我們就一定能夠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征程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在文化的繁榮興盛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放眼世界,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聚焦中國,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回首過往的奮斗路,我們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面向未來,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前進,中華文明新發展也將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增量。
一個民族的復興,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多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高揚思想旗幟,深植文化根脈,促進交流互鑒,我們一定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