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玉倩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青年是鄉村振興工作的中流砥柱。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江蘇徐州打好政策供給、組織保障、規劃引導等“組合拳”,鼓勵青年逐夢田園、扎根泥土,在鄉村振興大舞臺盡情施展才華。
在徐州廣袤的農村,一群年輕人正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農村。他們挽起袖口,卷起褲腳,走進田間地頭,走到群眾身邊,用足跡丈量著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用汗水澆灌著創新發展的累累碩果。
建強人才隊伍
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寬敞明亮的會議廳內,熱烈的討論聲此起彼伏。10位青年考生圍坐在一起,從村書記的視角出發,針對鄉村振興各抒己見。這是今年3月,徐州沛縣開展的“興村專崗書記”公開選聘工作中的一個場景。
“要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地域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新創業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會場上,返鄉大學生張蘇蘇瞄準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這一問題,闡述著自己的觀點,她的發言直指農村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提出的方案切實可行,獲得了現場考官的一致認可。
“我和我的父輩生長在農村,為農民做點好事實事,是我們這一代人肩負的使命,也是我一心追求的事業。”回憶起參加選聘的初心,張蘇蘇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先進理念,成為農村創新致富的“領頭雁”。
為建強村級帶頭人隊伍,加速鄉村振興,今年,沛縣面向社會公開選聘“興村專崗書記”,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吸引聚集更多優秀人才扎根基層,破解村書記“人難選、選優難”問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動能。
練就為民本領
為鄉村振興傾注真心
田間阡陌,街道小巷,民居民宅……在邳州市運河街道葛程村,經常可以看到身著紅色馬甲、戴著眼鏡的“定制村干”魏子泉的身影。她一邊耐心地與村中的老人交流,一邊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記錄著他們反映的各類問題和意見。
2000年出生的魏子泉是邳州本地人,2018年,她參加“定制村干”招考,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相關知識后,于2021年8月來到葛程村入職。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魏子泉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群眾,“工作很辛苦,但是村干部們從來沒喊過苦,這讓我有了決心,要沉下心為群眾辦實事。”
在入村走訪的過程中,魏子泉了解到村民劉彥菊的丈夫因病常年臥床,家庭生活負擔繁重,魏子泉積極幫助他們對接扶持政策,并將解決問題的細節一一記錄。一年多的時間,她的辦公桌上已有好幾摞工作日記,也正是平時的積累,讓魏子泉處理起各類事情時都得心應手。村民馮尊艷說:“每次來她都笑瞇瞇的,也很熱心,辦事盡心盡力。”
培養選拔“定制村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經過選拔培養,目前徐州第一批“定制村干”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他們是農村發展急需、政治素質好、發展能力強、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村官隊伍,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堅持任人唯賢
為鄉村振興激活動力
用于養豬、堆放雜物的集體用地變成了干凈整潔的門面房;原本無人問津的村莊水塘里種上了淺水藕;新建的豆芽食品加工廠里工人們熱火朝天地工作……近年來,位于市區東南部的銅山區房村鎮溫劉村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
2021年10月,在該鎮黨委相關負責人的動員下,事業有成的高旋,賣掉了自己的公司,全身心投入到為家鄉辦事、帶老鄉致富的事業上。
“集體經濟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只有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才能激活‘強村富民’的內生動力。”高旋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產業要興旺,必須帶動村民擼起袖子干起來。為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高旋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幫著村民賺。他領辦了徐州豆蔻蔬菜有限公司,不僅激發了村民的創業熱情,還幫助幾十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
不僅如此,整理公共用地、修建鄉村道路、成立工程公司、建立農產品種植合作社……在高旋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兩年時間里,他做出的一件件事實,他身上那股敢嘗試、不服輸的闖勁,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經過考察,2022年8月,高旋被正式任命為溫劉村黨支部書記。2022年11月,他高票當選溫劉村村民委員會主任。
鄉村廣闊舞臺,青年大有可為。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首先要讓他們有干頭,這需要搭建更多平臺,讓基層擁有更強的事業感召力。要讓回鄉的年輕人留得住,就要讓他們有盼頭,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政策落實,讓農村成為人才蓄水池。去年,徐州出臺一系列政策,從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待遇保障、打通晉升通道等多方面,吸引優秀年輕干部、專業人才流向農村、扎根農村、發展農村。讓更多年輕人在鄉村找到舞臺,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