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大步邁進,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民論壇網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系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村的振興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民主村和先鋒村,感受當地如何通過黨建引領,走出一條共富新路。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從全國來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在一些邊疆民族地區。這些邊疆民族地區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隊。”
今年以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制定《巴彥淖爾市嘎查村級集體經濟“雙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推動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努力實現產業發展強起來、集體經濟富起來、群眾荷包鼓起來。目前,全市652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3元,同比增長7.1%。
先鋒村:生態優先 保護發展同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烏梁素海考察時強調,烏梁素海治理和保護的方向是明確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先鋒村蜜瓜豐收,村民正在積極采摘(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供圖)
烏拉特前旗新安鎮先鋒村位于烏梁素海西岸,土地鹽堿化嚴重,一直以來都是廣種薄收。地處烏梁素海邊緣,既要保護、又要發展,如何破題解題?先鋒村走出一條融合發展之路。
為了提高農民收入,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環境保護和農民收入增長互惠共贏的多種途徑。為進一步改善烏梁素海內源污染及增加農民增收渠道,該村實施草飼料加工廠,利用烏梁素海水草為原料進行飼料加工,項目的建設既有利于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又可緩解飼料資源短缺問題,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此外,村黨支部通過“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分紅,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與農戶特別是脫貧監測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解決105戶村民就業問題,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0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引領下,先鋒村持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大力發展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新型技術,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減少肥料的揮發和流失,同時大幅節省人工成本,提高規模化種植水平。
通過推廣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先鋒村玉米產量創新高,玉米收割機正在忙碌作業(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供圖)
先鋒村紅圪卜社由于緊靠烏梁素海,土地長年洇滲,鹽堿化程度較高,加之基礎設施配套差,嚴重制約當地農業發展和居民增收。2018年,當地大破大立實施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大范圍實施了水肥一體化引黃滴灌改造工程,將黃河水引入蓄水池,經過沉淀過濾后,進入滴灌系統,進行農田澆灌,節水又節肥。
“原來我們一畝地需要70斤化肥,現在只用40斤化肥,原來澆一畝地需要花費35元,現在只用8元左右。”先鋒村村民田春激動地說到。
如今的先鋒村正在全面推進水肥一體化發展,由易管護、易推廣、易安裝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向高質量、高效益、高規模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邁進,通過項目實施推動農業節水灌溉化肥減量增效,優化種植結構,在實現農業節本增效的同時,減少農田退水,提高肥料利用率,進一步減少化肥淋溶排放,提升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成果。
民主村:“頭雁”引領 治理共富雙提升
亭臺樓榭綠樹間,水系環繞通幽處。
盛夏時節,走進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仿佛江南水鄉般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美麗迷人的畫卷背后,是村黨支部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領村民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民主村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供圖)
過去的民主村,管理不到位,干群關系不和諧,許多公益事業和惠民政策難以落實,是當地有名的“上訪村”,村里的產業發展、民主治理等各項工作走了下坡路,一度成為出了名、掛上號的“后進村”。
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2015年,民主村“兩委”成員在入戶走訪、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創新推行“五人小組”工作法,把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有覺悟的村民推選出來,與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組成“五人小組”,通過“五張嘴參與議事、十只眼睛全程監督、五支筆復審把關”,實現村民“家門口”的民主治理。通過這一工作法,解開了群眾“心結”,樹立了黨員干部威信,打開了工作局面,“民主”村更加名副其實。
通過“五人小組”成員“小而活、細而實”的上門做工作,截至2022年8月,該村先后調整取消了32戶人情低保,成功化解歷年信訪積壓案件32件次,動員村民集資260余萬元,新修村級小油路74.9公里,建成文化活動室8個。
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破解村組治理難題后,如何帶領當地群眾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成為了民主村黨支部的工作目標。
蘋果梨是內蒙古河套地區的特色果品,個大色好、汁多味濃,被譽為“中華丑梨”,民主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雖然產量高,但效益差,成為當地果農的一塊心病。針對村組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后勁不足的情況,民主村“兩委”班子主動“走出去”,外出學習考察、對內調研挖潛,確定了“產業化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
民主村鄉村旅游一景(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供圖)
這幾年,民主村黨支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成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1500平方米冷藏保鮮庫,引進推廣20多種新品種,邀請市區兩級專家給果農“手把手”傳經驗、教技術,實行精細化管理和科學種植,并注冊“丑梨”商標,制定從栽培到采摘的全鏈條標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蘋果梨由原來的每公斤2元就地賣到6元,并以每公斤11元的價格遠銷江蘇、廣東等地,使這一產業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香餑餑”。
圍繞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建設集美麗鄉村、庭院經濟、沙區體驗、園林觀光、農產品貿易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民主村積極培育以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為主體的“美麗經濟”,大力推進以農業觀光、采摘、農家餐飲、住宿體驗、健康養生、文化休閑為內容的鄉村旅游,吸引城里人體驗鄉土氣息、鄉村味道,每年接待區內外游客20余萬人。
作者:周文東 邢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