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曌 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畢業季,常州各高校畢業設計展目不暇接。記者發現,今年,許多大學生選擇走出象牙塔,走進鄉間田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設計做在鄉村里,用畢業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云邊有個小賣部”,鄉間超市傳遞溫暖
“云邊有個小賣部,貨架推著歲月和夕陽,背后就是山。老人靠著躺椅假裝睡覺,小孩偷走了一塊糖……”這是《云邊有個小賣部》書中的一段場景描述,令人心生向往。江蘇理工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大四學生郭春麗把小說照進現實,將書中描繪的這些美好畫面,融合為一個有溫暖人情味的超市品牌形象——“云邊小賣部”鄉村超市。
“云邊小賣部”鄉村超市
郭春麗介紹,整體設計圍繞“云”字展開,IP形象“云奶奶”,慈祥善良,熱情好客,可以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更具懷舊意義。
“品牌形象只有賦予了一定的情感才會更加讓人共情,吸引消費者購物。而故鄉往往是人們心中那不可觸及的柔軟。”郭春麗說,每個人的家鄉或多或少都有著承載記憶的小賣部,于是,她結合書中對故鄉的思念和溫暖的回憶來表達品牌主題。“通過一系列市場調研,我發現鄉村超市形象趨于同質化,很難形成獨特的品牌個性。所以,在鄉村建設品牌連鎖超市,販賣農產品、老物件、童年零食等鄉村記憶‘符號’,不僅便于村民、游客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動態交互AR加持,數字化探索“鄉村漫游”
“互聯網+”新農村是什么樣子?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大四學生陳露和小伙伴給出答案。他們運用動態交互技術,結合“數字化+精細化”理念,打造“小景點、大文化”的數字化最美鄉村,呈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態。
AR項目“歸故里·鄉村漫游”
在這一名為“歸故里·鄉村漫游”的項目中,清新的馬卡龍配色、造型古樸的卡通IP,既符合年輕人審美,又展現了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團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以動畫的形式對查家灣的旅游動線、沿途文化及風景歷史進行描繪;通過手機端與實體裝置的聯動,增強游客的參與感;開發衍生品、吉祥物,為當地增加旅游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專門設計了AR游玩體驗,以第一視角,運用攝像機動態捕捉技術鎖定目標,提高線下旅游的趣味性。
查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顧相才為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點贊。“學生們不僅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畢業答卷,更給查家村的鄉村文旅建設提升了檔次,促進查家村農村旅游產業結構升級。”他表示,同學們運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搭建優質的文化傳播平臺,不但宣傳了查家灣,更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為快餐式消費“減速”,“鄉村療愈計劃”撫慰人心
“速疾城市,湮沒村野,然近政府倡導鄉村振興之義,美化鄉間,于是村亦日臻發展。然都市競爭,鄉村則多安定,故城鄉間,求平衡實為要務……”
鄉村療愈計劃
這是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創意學院2020級學生陳磊對于鄉村振興的思考。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出身的他,機緣巧合來到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北山村,根據當地氣候、地貌、發展情況,量身打造“鄉村療愈計劃”——美麗鄉村及田園康養療愈綜合體項目,為人們提供身心歇息、重獲健康、賞自然之樂所。
陳磊說,一提到鄉村,大家可能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農家樂”、自助燒烤等快餐式消費形態。“像之前引發狂熱消費的淄博燒烤,其實現象的背后是后疫情時代人們對自我慰藉、釋放壓抑的渴望,但我認為,這種快餐式消費無助于身心健康和城市發展。”在他看來,“賞食兩用”的田園景觀更能療愈人心,安撫在城市受觸的靈魂。
在經過漫長的信息調研、整理總結之后,陳磊以“破碎”為主線,最終完成項目的概念方案。
方案將場地資源進行規劃,設田園區、樹林景觀區、小鎮公共設施區、康養區、民宿區等區域。記者看到,園區內既有可供休閑娛樂以及學生研學活動的生態濕地公園、農作博物館,也有北山村特色農田耕種采摘、民宿體驗,以及醫療保健服務、文化藝術展演等。
“希望借此項目,喚起人們對鄉村的關注,開掘鄉村潛力,改善當地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并找到城鄉融合、互惠之策,為都市人提供可被療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