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數千萬噸黃河泥沙如何東流入海——2023年黃河汛前調水調沙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記者7月12日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為期20天的2023年黃河汛前調水調沙水庫調度7月11日8時結束,小浪底水庫和三門峽水庫排沙量分別為1.25億噸和0.40億噸。截至11日8時,入海水量和入海沙量分別為42.59億立方米和2700萬噸。
水庫調度已經結束,但水沙過程全部入海,預計需要到7月16日前后,屆時調水調沙整個過程的入海沙量預計約4000萬噸。
調水調沙期間山東境內的黃河(無人機照片,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黃河泥沙含量巨大,第22年實施汛前調水調沙
6月21日9時,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啟3個閘門加大下泄流量,調水調沙正式啟動,這也是第22年實施黃河調水調沙。
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流經河南、山東的平原地區時,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懸河,河道不斷淤積萎縮,每當汛期來臨或突發洪水,容易漫灘出險。實施調水調沙,目的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破解黃河下游泥沙淤積和洪水風險相伴的難題。
調水調沙清水下泄階段,小浪底水庫下泄基本為清水(無人機照片,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調水調沙期間,黃河下游的浮橋已被拆除(無人機照片,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黃委防御局方案處處長任偉說,此次調水調沙以黃河干流上的萬家寨、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調控為主,支流陸渾、故縣、河口村水庫配合。利用水庫調節庫容,適時蓄泄,維持黃河下游中水河槽;實現水庫排沙減淤,優化水庫淤積形態;實施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并盡量減少對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的影響。
據專家介紹,調水調沙啟動后,小浪底水庫下泄大流量水流,沖走黃河下游河道中的泥沙。當小浪底水庫水位下泄到對接水位,再調度萬家寨、三門峽等水庫接力泄水,沖擊小浪底水庫淤積的泥沙出庫。當河道中的挾沙水流與庫區清水相遇,由于前者的密度更大,挾沙水流會潛入清水底部繼續向前流動,形成異重流,最后從壩底排沙出庫,達到減淤的效果。
調水調沙期間,山東齊河黃河河務局小八里管理段工作人員用無人機巡河(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本次調水調沙預計約4000萬噸泥沙入海
記者在小浪底水庫采訪了解到,本次調水調沙分清水下泄階段和集中排沙階段。清水下泄階段,小浪底水庫下泄基本為清水,含沙量低。7月4日22時,小浪底水庫排沙出庫。7月7日10時30分,最大含沙量為417千克每立方米。
為確保工程、灘區和涉水生產安全,沿河各地積極做好各項涉水安全管理。記者在黃河下游采訪時看到,山東齊河黃河河務局將視頻監控、無人機巡查和人工巡視相結合,進行查險和涉水安全管理。沿途原本方便兩岸往來的浮橋已經拆除。
為保障行洪暢通,調水調沙期間,浮橋橋位處的流量達到3000立方米每秒時須拆除。至6月26日,山東黃河境內的53座浮橋已經全部拆除。
調水調沙期間,利津水文站工作人員在進行取沙作業(無人機照片,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調水調沙期間,利津水文站工作人員在進行取沙作業(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利津水文站是黃河干流的最后一個水文站,調水調沙期間,全程監測水位、流量、泥沙、斷面形態變化,以及入海水量、沙量等數據,為分析調水調沙下游河道沖淤、指導調水調沙、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調度等提供數據支撐。
利津水文站副站長展恩澤告訴記者,截至調水調沙水庫調度結束,利津水文站最大流量為7月3日18時的373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為7月11日8時的11.80千克每立方米。目前,利津水文站的含沙量仍在增加。
據了解,當前黃河下游河道沿途較大流量仍將會持續一段時間。預計7月16日前后,調水調沙水沙過程全部入海,本次調水調沙入海泥沙總計約4000萬噸。
調水調沙期間,黃委濼口水文站工作人員在進行測流作業(無人機照片,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22年調水調沙輸沙入海累計近33億噸
黃河調水調沙已實施22年。據黃委監測,通過調水調沙,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線沖刷,河床有明顯下降,行洪和過沙能力普遍提高,提升了黃河干流主河槽的行洪能力。
任偉說,黃河自2002年實施調水調沙至本次水沙過程全部入海,累計輸沙入海約為32.90億噸,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3.10米,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在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低了下游中小洪水漫灘幾率。
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小浪底等中游水庫面臨泥沙不斷淤積的問題。22年調水調沙,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27.05億噸,為黃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