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千古傳,文澤天地間。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鋪展開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下面,讓我們通過三個關鍵詞,共同感受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州故事。
保護好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常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以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繡等“常州三寶”為代表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保護好資源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持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完善國家、省、市、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常州金壇成立獨立建制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探索出具有常州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目前,常州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91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傳承好
以人為本、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世代相傳、亙古綿延。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潮州古城時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獨有原則,常州通過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培訓等方式著力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不斷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人才隊伍。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兆群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口傳身授刻紙技藝;常州金壇打造“巾幗賦能 筑夢行動”項目,常年面向廣大婦女提供手工纏花制作公益培訓,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序。目前,常州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52人。
利用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做好開發利用。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著眼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常州積極踐行生產性保護理念,積極做好“非遺+”文章,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接軌、飛入尋常百姓家。如社頭全牛宴制作技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搬上餐桌,“非遺進景區”“非遺鬧元宵”將文化活動送到群眾身邊,“非遺+文創”“非遺+直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經濟效益,促使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面向未來,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社會基礎雄厚、后勁十足,讓我們更加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多彩非遺在常州生機勃勃,綻放出更加迷人的時代光彩。
(任杰楨 邵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