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上半年,資金都流向了哪里?哪些領域得到了重點支持?繼續來看記者的采訪。
梳理上半年信貸結構資金走向,我們發現,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是資金重點流向的領域。來看這樣一組數據:6月末,投向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就增長了40.3%,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也增長26.1%;“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連續14個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管濤:這個藍線是人民幣貸款余額的平均增速,涉農、普惠金融,還有普惠小微,還有綠色貸款的余額增速都是遠遠高于人民幣貸款的平均增速。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溫彬:重點領域來看就是加大對制造業的信貸支持,特別是在鼓勵支持我們的制造業加大投資增長還是非常明顯和顯著的。
資金是如何做到定向支持、精準滴灌的?專家告訴記者,打開貨幣政策工具箱,科技創新、碳減排、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等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正是確保資金能定向流向需要支持的領域。“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是這些工具的特點。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管濤:結構性貨幣金融工具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精準滴灌、定向支持,比方說我們設備更新改造貸款,不但有額度支持,同時還要求這個項下的貸款利率是比較優惠的,不到2%,同時還有財政貼息的手段,這個是通過總量控制很難實現的。
招聯首席研究員 董希淼:目前央行創設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共有17個,所以17個結構性貨幣政策預計到今年上半年總量達到7萬億左右,占整個央行的資產16%左右。
僅一季度,我國結構性貨幣金融工具的余額就新增了3754億元,相當于同期中國人民銀行基礎貨幣投放新增的120%。專家告訴記者,在定向資金持續滴灌下,我國科技創新動力不斷增強,綠色轉型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正不斷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