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館追尋歷史腳步,正成為生活潮流和文化現象。
除了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些網紅博物館,江蘇還有很多特色博物館。現代快報記者圍繞吃、穿、用、讀等日常生活主題,帶你打卡這些特色博物館。
在無錫的東方口琴博物館,你將重新認識這種年僅202歲的年輕樂器,驚嘆于它小小身軀里隱藏的巨大魔力;在泰州黃橋樂器博覽館,你會了解到黃橋這座千年古鎮如何與小提琴結緣;在徐州的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胡琴聲悠揚穿越古今,仿佛道盡人生百態。音樂,自古以來在文人騷客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的音樂藝術更是瑰麗絢爛。千百年來,音樂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對音樂之美的追求也從未止步。
△ 東方口琴博物館門前雕塑
東方口琴博物館:“口袋里的鋼琴”202歲了
東方口琴博物館位于祝塘鎮江蘇東方樂器有限公司大院內,1200平方米的展廳集中展示了全球口琴實物藏品3500余件,與口琴相關的圖書影像資料2500余冊(件)。
走進博物館,就看到關于口琴起源的介紹??谇?,祖籍中國,源于中國古代的笙,利用一吹一吸實現發聲;1777年,笙傳入西歐;一位名叫布舒曼的德國音樂家在1821年發明了世界第一支口琴;成長于環太平洋地區。如今,它的家族遍布全球,更是因其身型小巧、方便攜帶被稱為“口袋里的鋼琴”……
△ 館內陳列一批代表性國產口琴
第一個飛上宇宙的樂器,是口琴。1965年12月的一天,宇宙中突然傳來《鈴兒響叮當》的樂曲,是雙子星座6號飛船指揮官Walter Schirra用一只超輕迷你口琴演奏的。2012年6月22日,我國的神舟九號航天員劉旺在天宮一號吹奏起口琴,為他的妻子慶祝生日。
△ 喇叭、鋼琴狀的異形口琴
3500多支口琴實物,品牌不同、產地不同,見證著口琴的發展歷史。記者注意到,其中有像紙卷、喇叭的異形口琴。據江蘇東方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孔文忠介紹,“卷紙口琴”是早期口琴的代表,又叫“傻瓜口琴”,不同的卷紙上按照不同譜曲打上洞,然后將卷紙插入口琴,只要一直吹就能吹出美妙的音樂。
△ 國際友人贈送給鄧穎超女士的口琴
四個櫥柜里放著四件“鎮館之寶”,均為現存孤品。1933年3月3日,由中國新樂器制造公司生產的寶塔牌口琴是中國第一支口琴;1954年,中國第一支半音階按鍵口琴面世;1937年,中國第一支和弦口琴誕生;國際友人贈送給鄧穎超女士的口琴,歷經60年風雨保存至今,也非常珍貴。
博物館內還有個“館中館”,即2500余冊(件)口琴影像資料及書籍,幾乎收錄了現有口琴相關的所有文獻影像資料?!盀榱烁玫乇4?,同時便于有需要的人查閱,目前這些文獻影像資料已經全部完成數字化翻錄,并存儲在館內四臺電腦之中,下一步計劃打造‘口琴云上檔案館’?!笨孜闹腋嬖V記者。
△ 館內還陳列了一批祝塘當地制作口琴的老舊設備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內還陳列了祝塘當地制作口琴的老舊設備,斑斑駁駁,滿是歲月的痕跡??孜闹艺f,近一百年來,中國口琴制造從無到有,從模仿到獨創,如今,全球18家口琴工廠,中國有11家,江陰有6家,祝塘有4家,從生產數量來說,祝塘口琴產量占到了全球口琴產量的60%以上。
黃橋樂器博覽館:全球三成小提琴出自這個小鎮
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是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小提琴雖然不是起源于中國,但現在全球有三分之一產自江蘇泰州黃橋鎮,這里也被稱為“東方小提琴之鄉”。在黃橋,坐落著一座樂器博覽館。
走近黃橋樂器博覽館,整個建筑呈小提琴形狀,這里是目前全國藏品最多的樂器主題博覽館。博覽館設有三大展廳,分別是西洋樂器展廳、中國民族樂器展廳、中外提琴文化及作品展廳。
博覽館一樓是西洋樂器展廳,廳內有鋼琴、架子鼓、薩克斯、小號、手風琴、口琴等西洋樂器;二樓是中國民族樂器展廳,珍藏了來自河北、天津、新疆、河南、揚州、無錫等地的民族特色樂器,有“敦煌”系列樂器、各種胡琴類樂器、彈撥類樂器,笙、簫、笛、嗩吶、葫蘆絲等吹管類樂器。
△ 博覽館內收藏的各種樂器
到了三樓,主角小提琴登場,這里是中外提琴文化及作品展廳。從這個展館中,我們可以一窺為何一個蘇中小鎮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小提琴出口地。
1963年,有三名上海提琴廠的工人分流回鄉到黃橋鎮,在溪橋綜合廠內增加了小型樂器配件車間,為上海樂器廠加工琴頭和弓桿。1971年正式成立社辦集體企業溪橋公社樂器廠。漸漸地,當地老鄉開始跟著琴廠工人學削琴頭,做些制琴的基礎手工活補貼家用,這也成為黃橋小提琴產業的起步階段。
1996年,鳳靈集團成為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與美國一家公司合作,成立泰興鳳靈樂器有限公司,中外合作一下子打通了銷售渠道,在生產規模巔峰,鳳靈有多達1100多名員工,年產30多萬把小提琴,一半的產量銷往歐美。
△ 黃橋鎮上世紀80年代首批出口的小提琴
在館內,一把80年代的小提琴引人注目,這是黃橋鎮首批出口的小提琴。江蘇工匠、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高級提琴制作師徐小峰介紹,這把琴有208道工序,那個年代都是手工完成,出口到北美地區,價格在10美元左右。“現在我們已經把工序精簡到197道,一天能生產600把小提琴,效率大大提高。”
△ 江蘇工匠徐小峰正在查看小提琴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黃橋鎮共有230余家制琴,以及提琴配件、包裝、印刷、制造油漆和機器模具的相關配套企業。在黃橋鎮20多萬人口中,有3萬多人從事制琴行業,每年小提琴產量達95萬,占全國總產量的70%,全球市場的30%。
△ 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
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守護穿越千年的琴聲
胡琴藝術是國之瑰寶,民之驕傲。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胡琴的演奏藝術至今已綿延千年。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位于徐州云龍公園,2011年開館,這座占地面積20余畝的博物館,展館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里面收藏著百余把名家胡琴。博物館內時不時傳來悠揚的胡琴聲,琴聲穿越千年,時而激越灑脫,時而溫柔舒緩,仿佛道盡人生百態。
胡琴源于民間,很容易被民眾接受并傳播,胡琴名稱的正式問世約在宋元間。在明清之際,胡琴廣泛應用于戲曲及民間絲竹樂隊。而胡琴藝術在現代社會“登堂入室”,是最近一百年。在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你可以了解到胡琴的前世今生。從胡琴的歷史發展,到各種形態的“胡琴家族”,再到著名胡琴藝術家們的生平介紹,這座博物館給了人們永久欣賞和了解胡琴的機會。
△ 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內的阿炳雕像
阿炳(華彥鈞)是著名的民間藝術家,在博物館中,還可以聽到他演奏的二胡曲,感受他的技藝之高超。除了阿炳,談到中國胡琴,不得不提到劉天華。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館長權勝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劉天華是江陰人,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民族樂器專業教育的奠基人,他整理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還用五線譜和工尺譜記錄了梅蘭芳的唱腔。
△ 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內陳列的二胡
館內還收藏了不少老照片,從敦煌榆林石窟壁畫胡琴樂圖到明代的《麟堂秋艷圖》,再到上海滑稽戲的表演圖,從這些老照片中依稀可以辨別出,悠悠的琴聲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戲曲、民間俗曲的日益繁盛,胡琴作為伴奏樂器也逐步被普遍使用,到了20世紀初,不同形制、不同音色的胡琴已達數十種。從那時開始,在劉天華的開拓下,胡琴藝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一百年間,曲目從最初的“十大名曲”逐漸增加到幾十首、幾百首乃至上千首。
同樣很精彩的展覽是館內的名琴薈萃篇章,現在館內收藏了百余把胡琴,它們來自胡琴同好,有著名演奏家幼時學習的琴,也有胡琴改革的特制琴等。各種琴整齊排放在玻璃展柜中,有二胡、板胡、雷琴、墜胡、京胡等,種類繁多。為何這座博物館能落地徐州?權勝表示,多年來,徐州市同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二胡學會組織舉辦了多屆國際胡琴藝術節,帶領著胡琴奏響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用胡琴與世界對話,增強了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而現在,博物館已經是徐州市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徐州高等院校大學生民樂教學實踐基地,讓年輕一代更加了解胡琴這門藝術,讓琴聲傳播更遠。
通訊員 沈凱 現代快報+記者 毛曉華 陳敏 馬壯壯 見習記者 鄭陽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