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茬推進32號街坊、五卅路子城、虎丘綜改、平江片區等重點片區保護更新項目;進一步加大覓渡橋—寶帶橋沿岸風貌整治力度,深化胥江沿線城市規劃研究;啟動平江九巷項目建設;積極實施蘇州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深入推進“古城細胞解剖工程”……今年以來,一系列古城保護創新舉措的推出,讓新時代“姑蘇繁華圖”格外奪人眼球。
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為古城保護與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今年以來,姑蘇區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從組織體系、項目矩陣、資源力量、整體成效等方面著手,推動文化資源與基層治理相互激活的姑蘇實踐、推進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姑蘇探索、推廣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姑蘇經驗,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古城保護更新發展的強勁動能,助力探索面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
發揮組織優勢,形成多元參與的項目矩陣
今年,作為全市首個大體量純貨幣化安置協議搬遷項目,“萬豐里地塊綜合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在項目專班的基礎上,建立項目黨支部,組建黨小組,并成立由機關部門、共建單位、街道社區等50余名黨員構成的先鋒突擊隊,分片包干、掛鉤聯系。黨組織在項目上發揮主心骨的作用,有效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力量,著力破解難題、有序聯動推進,彰顯了組織優勢。截至目前,街道出臺了12項便民舉措,開展了460余次志愿服務,居民交房率達99.46%。
古城保護是一項系統工作,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去年,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第一組長和組長,將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以“大蘇州”的理念加強全域保護,調動全市資源,推動古城保護工作的組織架構不斷健全完善。據悉,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一年來,累計會商落實174項議題,推動67處文控保建筑加快保護修繕。“我們將切實扛起政治責任,健全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古城保護的方式路徑,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古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推進古城社會治理現代化實現新提升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市委常委、姑蘇區委書記、保護區黨工委書記方文浜這樣說。
姑蘇區積極完善全域謀劃、多元參與工作架構,健全高位統籌、多方聯動、上下一體的工作機制,整體謀劃和推進古城保護更新發展工作。全區上下聚焦構建“保護更新老城,開發建設新城,新城反哺老城”的工作格局,以“書記項目”為牽引,壓緊壓實各方責任。“今年,姑蘇區街道、機關單位黨組織實施‘古巷海棠紅’等50個基層黨建‘書記項目’,推動黨建工作與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同心同向,彰顯黨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效能。”姑蘇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圍繞“產城人”融合發展,姑蘇區切實發揮黨組織作用,推動產業、城市和人口良性發展,煥發古城魅力。32號街坊、五卅路子城、虎丘綜改、桃花塢、平江片區、過云樓—怡園等重點片區保護更新項目先后建立項目黨支部,注重發揮國資公司、項目建設單位、相關機關部門、街道社區等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從項目前期的入戶走訪、征集需求、解決訴求,到項目實施中的流程辦理、項目管理、議事協商、監督檢查等各方面各環節,形成決策共謀、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模式。同時,姑蘇區還成立了一批古城保護細胞黨支部,把對古跡、名勝、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作為細胞黨支部工作重要任務,實施“海棠連心千家萬戶”微實事、“海棠紅韻”黨建服務等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進一步鏈接資源,呵護好古城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激發隊伍活力,匯集多元參與的資源力量
7月上旬,市級機關28家部門單位150余名黨員志愿者走進姑蘇區三元一村初心廣場,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集中服務活動,提供古城保護、政策咨詢、健康問診、綠植養護等惠民服務,吸引了千余名社區居民群眾前來“趕集”。除集中服務外,市委市級機關工委會同相關單位聯合部署73個市級機關、19個國企黨組織與姑蘇區169個社區黨組織全覆蓋結對,每年認領百余個為民服務項目,常態化開展“雙結對”“在職黨員進社區”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群眾有需求,機關有響應,通過‘紅哨行動’匯集更多機關資源力量,著力破解古城保護、基層治理中的難題,切實將機關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市委市級機關工委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推進工作力量在一線集聚,加強組織融合、資源整合,持續夯實古城保護更新發展工作基礎。今年以來,姑蘇區制定推動干部“敢為”系列措施,建立市區街三級“紅哨響、機關應、黨員進、治理強”的“紅哨行動”工作體系。機關黨員干部沉到社區一線,察民情解民憂,實施186個機關支部“同心同力”基層服務項目,集聚最廣泛資源、凝聚最廣泛力量投身古城保護更新發展實踐中。全區深入實施社區黨組織書記“雁陣工程”,建立9個“薪火頭雁書記工作室”,打造“全科全能”社區工作者隊伍,充分發揮3991名海棠先鋒“串百家門、知百家情、暖百家心”作用。為讓古城治理更加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姑蘇區還整合建設集“全科全能”社工、海棠先鋒、“馬天民”式社區民警、社區醫生、社區調解員、社區規劃師于一體的高素質基層服務隊伍。
此外,姑蘇區還攜手省內著名高校規劃、建筑專業學生組成古城保護青年人才研學營,深度參與姑蘇區古城保護社會實踐、開展課題研究;組建紅楓護城——老干部古城保護志愿服務隊,積極為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和古城保護發展建言獻策。據姑蘇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姑蘇區推動社區黨組織統籌建立政務資源、轄區資源、共建資源、市場資源、居民資源庫,拓寬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在組織聯建、黨員互動、活動互聯、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廣泛發動居民積極投身“一巷一特色,一巷一品牌”建設,建成608個小區黨支部,實施613個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開展先鋒行動,凸顯多元參與的整體成效
今年,姑蘇區結合城市原有空間布局,統籌規劃并有機更新布局高端精品酒店,形成兩線(人民路、新市路)三片(平江、桃花塢、山塘)以及重點景區的“蘇式生活”方式酒店布局。在招商推介過程中,有關職能部門、街道黨組織及黨員常態開展先鋒行動,把政策和服務送上門,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全區不斷加快閑置載體排摸、活化、利用,破解空間資源制約,提升綜合效益產出,激發古城經濟發展活力。去年以來,姑蘇區成功打造起“M+金獅‘校園里’”等12個載體,活化利用中張家巷29號、秦宅等8處古建老宅,吸引蘇州基金、國品投資、泰豐文化等一批總部型和頭部型企業入駐,全區閑置載體盤活率超90%,8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累計產生1.89億元稅收,中張家巷29號實現稅收破億元。
聚焦城市活力、民生難題、基層治理,姑蘇區堅持黨旗飄在一線、堡壘筑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凝聚共識、提高效能。“招商先鋒行動”堅持“使用是最好的保護”,在突出“保護優先”前提下,讓有情懷、有實力的企業家參與古建老宅活化利用;“黨建引領產業創新集群‘優+’行動”明確4類12項任務,實施9個“優+”項目,結合古城保護需要和文化資源豐富等特點,注重推進文創產業集群建設,建立創意文化產業、設計服務產業創新集群黨委,常態化開展“黨建惠企”服務,著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惠民服務先鋒行動”發揮黨組織統籌作用,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為抓手,集成優化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和惠民政策,深化“海棠花紅”先鋒陣地功能體系建設,按照“一網格一海棠民情站”優化提升微陣地布局,把各類服務資源落到居民身邊,推動“民生七有”向“民生七優”提升;及時跟蹤回應“社情民意聯系日”活動中提出的各類訴求解決情況,切實做到“上午提、下午辦”,努力追求“群眾沒有不滿意”;“活力先鋒行動”落地更多能為古城帶來生機和活力的青年方案,持續推進青年發展型縣域建設,進一步延伸“周末社區”寬度和廣度,開展非遺文化體驗等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活動,推動非遺文化融入時代潮流。(蘇報記者 胡毓菁 蘇報通訊員 蔡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