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揚州:運河畔,綠楊城郭向“綠”行

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人民日報》頭版和新華社同時推出一組揚州宋夾城的航拍照片。文中寫道: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加強生態屏障建設,總體生態環境穩定趨好,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揚州宋夾城

時光回撥到300多年前,夏秋之交,清初詩人王士禛站在揚州城西北,憑欄遠望,滿目蒼翠,寫下“綠楊城郭是揚州”的傳世佳句。

歲月更替,世事變遷。綠色,早已鐫刻城市肌理,成為揚州不變的鮮明底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揚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以發展的“含綠量”提升增長的“含金量”,為“綠楊城郭是揚州”書寫了新的時代篇章。

今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的主題是“運河城市遺產保護與綠色低碳發展”,循著千年水道,我們感受到“世界運河之都”揚州,正澎湃強勁的綠色發展新動能。


特質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說,辦好2023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推進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宣傳展示揚州城市形象的重要機遇。

“綠楊城郭是揚州”,正書寫著新時代的注解:回顧過往,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一個個出臺執行的文件、一個個堅定的發展選擇,訴說著同一個故事:綠色。


△江都水利樞紐

站在江都水利樞紐,可以感受一座城市的責任擔當。地處江運交匯處的揚州,承擔著運河通江、淮河入江、取水引江的重要功能。多年來,揚州堅決服從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國之大者”,高標準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并列入省級戰略,實施江都水利樞紐環境綜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觀建設等一批先導工程,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切灘整治工程,深化“美麗岸線”建設,嚴格落實“十年禁漁”計劃,建成10個生態中心,送水期內水質始終穩定在III類以上。

站在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的施橋船閘,可以感受千年運河的新活力。2022年,京杭運河揚州段船舶通過量達3.73億噸,貨物運量達3億噸,是三峽船閘通過量的2倍,相當于5條京滬高速(江蘇段)、10條京滬鐵路(江蘇段)的運量。



△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

站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可以感受揚州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的信念。揚州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榮獲全國首批“凈塑城市”稱號;運河三灣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國家生態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進一步擦亮,揚州的綠色基底愈加堅實,“綠楊城郭”的城市品牌更加彰顯。

腳步為證。近年來,揚州科學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更大力度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揚州。先后落實重點企業“一企一策”最優排放管控措施、劃定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禁行區、統籌推進“五水共治”重大決策部署、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加速推進重點區域土壤污染治理、制定《“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在一項項實打實、硬碰硬的舉措之下,推窗見綠、仰頭望藍、沿水賞景,隨手一拍就是一張刷爆朋友圈的生態美照,已成為市民的生活日常,更成為揚州踐行“兩山”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揚州生態科技新城

在京杭大運河與長江、淮河交匯處,矗立著一座以生態為名的都市新城——生態科技新城。在這里,魚兒暢游在“七河八島”間,游客漫步在運河濕地觀鳥賞景,迎著運河上拂來的清風,遠眺運河上點點白帆、只只賽艇,很難想到這里曾經是一片荒灘。

“我們系統推進,構筑有層次、有色彩、有厚度的生態屏障。”揚州生態科技新城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城十年來總投入約140億元,累計植樹造林5000畝,建成綠地780萬平方米,在建綠地430萬平方米,全面關閉和搬遷全境所有船廠、砂石廠,綜合整治48公里岸線,恢復1000多畝濱水空間,同時招引文旅、體育等產業,變“資源”為“資產”,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就在今年首個全國生態日來臨前夕,揚州在全省率先出臺文件,對噪聲、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條文中的“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有關部門”等用語,明確了具體監管部門。

綠色揚州、美麗揚州建設,離不開生態制度保障護航。為此,揚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建立一批制度機制,頒布全市首部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揚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出臺《揚州市優化排污總量指標管理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環境空氣質量攻堅爭優行動方案》《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等一攬子方案;創新建立“1+5+8”攻堅機制,由該市攻堅辦牽頭,組建5支治污攻堅突擊隊,實行全天候巡查制、約談問責制等8項制度,全市治污攻堅合力不斷增強。

今年1-7月,全市PM2.5平均濃度3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優良天數比率74.1%、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全市47個省考以上斷面優III比例95.7%,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優水平……


科技賦能,“含金量”“含綠量”持續提升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揚州,這座千年古城正經歷著科技引領綠色轉型的“精彩一躍”。不妨從“一大一小”的故事開始講起。



△三笑綠色智能工廠

杭集,是全球最大的口腔護理用品和洗護用品產業基地,年產75億支牙刷、年產值達130多億元,全球每三支牙刷就有一支是“杭集制造”,鑄就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牙刷之都”。近年來,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杭集設計推出可拆卸刷頭的一次性牙刷,食品級的塑料刷柄可回收用于制作塑料板凳、垃圾桶等。讓牙刷“一分為二”的小改造、微創新,發揮了促進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大作用,受到《人民日報》等的點贊。



△全國首艘支線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順利下水

小牙刷走出新路徑,“新大洋”闖出大市場。8月17日上午,由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設計和建造的全國首艘支線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在揚州新材料產業園下水。這是一艘設計概念先進、綠色環保的支線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專門為新加坡運營國際支線集裝箱船領域的知名公司建造。新大洋造船工程技術部門有關人士介紹,該船采用最新研發的全球首臺5S50ME甲醇雙燃料主機,使用綠色甲醇作為燃料,能夠實現運行零碳排放。

此前的20天,由揚州中遠海運承建、全球首制700標箱江海直達大型純電池動力集裝箱船下水。該船具有綠色化、智能化等特點,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建造。在純電動集裝箱船裝箱數、載重噸以及電池容量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長江流域第一艘萬噸級電池動力集裝箱船。

這“大與小”的故事,折射出揚州企業立足國內資源稟賦,依靠自主創新技術,提升綠色轉型實力的理念。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日前,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23年第五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名單,其中揚州入庫企業251家,今年五批次入庫累計總數達2261家。他們成為科技引領綠色轉型的“輕騎兵”。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揚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產業科創名城建設的又一生動縮影。

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調研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時指出,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是揚州高質量發展的“主航道”,“創新引領、產業興旺”是“好地方”揚州的核心動力和堅實根基,推進科技創新,揚州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產業科創名城到底如何建?今年揚州正聚焦“發力奮進、科創賦能”這一主線,以“引育創新企業、建強創新陣地”為主攻方向,重點實施創新主體梯隊培育、產業技術創新突破、科創平臺強基躍升、創新載體提質增效、科創生態體系優化等科技創新“五大行動”。

——培育創新主體方面,持續推進科技型企業“小升高”“規轉高”“高培強”行動。今年力爭完成認定高企800家、年末有效高企總數突破2000家的目標。

——搭建科創平臺方面,持續推進中航系“兩院一中心”、國汽輕量化研究院、北京機電所揚州創新中心等平臺載體建設,全面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揚州)服務中心建設。截至目前,揚州已建成1家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6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院士工作站。

——優化科創生態方面,更大力度完善人才招引、研發獎補、創新獎勵等鼓勵支持創新的專項政策。今年6月,揚州面向全國發布207項企業技術需求,目前已有174項技術需求被來自全國70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揭榜”。

……

在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下,揚州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持續提升。2022年,揚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77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1.2%,創新能力在全國創新型城市中位居第30位,在長三角41個城市中創新生態指數首次躋身前10,并上榜長三角科創重點城市。

踐行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不懈求新求變的揚州,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走出一連串堅實的“腳印”。


結構調“綠”,產業“降碳”,發展“增綠”


匯聚行業巨頭,聚焦發展前沿。

今年9月20日至9月22日,第十六屆國際汽車輕量化大會暨展覽會將連續第四年在揚州舉辦,本屆大會將吸引國內外600多位專家、70多家汽車企業和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業、材料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參會。

回望過去的三年盛會,重點不斷變化,聚焦有所不同,但有一個不變的主題,那就是引領汽車產業發展在輕量化的道路上不斷走向節能環保、綠色低碳。

三年盛會,是城市產業轉型的生動“注解”。作為長江、大運河、淮河的交匯點,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肩負的發展責任,決定了揚州的產業發展必須“不走尋常路”,從資源依賴邁向科技依靠,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培育轉型動能,以低碳之筆繪就產業發展的“綠色畫卷”。

“不管你來自哪里,揚州總有適合你的‘詩和遠方’,辦公室與清風明月、斜陽輕舟只隔一塊玻璃。”揚州市市長潘國強這樣推介城市,“來到揚州,就能奔赴所愛、樂享生活。來到揚州,只要有一技之長,就有用武之地、就能大展才華。”



△俯瞰揚州信息產業基地

綠色轉型,政策是最基本的保障。近年來,揚州制定《工業百強企業評選辦法》,低碳環保成為一票否決的“門檻”;在項目招引上,市委、市政府始終堅守環保紅線并出臺政策,由環保部門先行把關、一票否決。

今年,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出臺《2023年節能與綠色制造工作要點》,今年全市將組織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100項、節能5萬噸標準煤,建設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家,推動工業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方案》,通過31條具體舉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有政策更有執行,綠色轉型已經成為全市各地堅守的共識——

寶應,在做大工業傳統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繪制產業招商地圖,按“圖”尋寶、沿“鏈”招商,形成了新能源鋰電池產業鏈、新型光電產業鏈、新能源光伏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吸引產業發展方向契合度高、互補性強的企業投資合作。

江都,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大力實施“騰籠換鳥”和規下化工企業關停,推動資源高效利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大力發展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構建立體綠色低碳產業模式。

邗江,以“雙碳”“雙減”倒逼,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轄內的揚州環保科技產業園先后創成“國家級綠色園區”等節能減排方面的金字招牌,目前已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8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2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20項、企業標準47項。

景區,依托自身資源,提出建設瘦西湖全電氣化碳中和生態景區,開發“零碳”旅游路線,打造鮮明的“零碳生態+智慧柔性+沉浸互動”城市標簽。借助“零碳景區”建設,瘦西湖景區目前一年可減少3000噸左右碳排放。

……

不斷調高、調優、調綠產業結構,也讓企業發展生機煥發。泰富特材是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旗下現代化鋼鐵原料及物流綜合企業。發展中,企業搶抓政策機遇,僅“十三五”期間,就累計完成照明LED替換等16項節能技改項目,節約1.53萬噸標煤。今年3月,泰富特材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截至目前,包括泰富特材在內,揚州已累計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15家、省級綠色工廠28家,獲批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11項。

產業“降碳”,發展“增綠”。揚州市發改委主任胡春風說,隨著市委、市政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揚州產業發展實現了“脫胎換骨”。目前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軟件和電子信息產業、高端紡織和服裝、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食品以及航空產業等為代表的“323+1”先進制造業集群。

由此,揚州萬元GDP能耗逐年下降,發展越來越綠、質態越來越好、速度越來越快。今年上半年,全市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52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同時,設立揚州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成立氫能產業發展聯盟,簽約落戶新能源項目23個。

大運河畔,藍天碧水間,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經濟與社會協同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揚州發布記者 明濤 一言 默然 鄒平 露莎 寶嶺

(圖片均為揚州發布資料圖片,攝影:孟德龍 張孔生 露莎 等)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