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我們將迎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豐收,這個帶著被陽光照射散發出五谷香味的詞,不僅意味著穰穰滿家;更意味著端牢手中飯碗,品嘗豐收喜悅的安全感;也提醒人們銘記“豐年不忘饑苦,富歲當思節約”之誡。
食足更思稼穡苦。每年秋分,當我們通過節日,這種非常具有儀式感的方式來慶祝豐收的時候,以節約糧食為榮的氛圍也應是豐收節的題中之義。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農民豐收節,所凝練生成的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慶祝豐收的節日文化,不僅具有當代意義,其文化傳承意味更加濃厚。無論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還是今天的智慧化現代農業,一粒種子,從播種到最終變成口糧,任何一個環節都浸潤著農業生產者的無數汗水和心血。播種的期待,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豐收的喜悅,是農民從播種開始積累于心的期許。“惜食有食”,我們每個人都當惜種糧之苦,感農辛勤恩,時時保持節糧愛糧的高度自覺,敬畏“汗滴禾下土”的不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近年來,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我們必須看到,糧食供求中長期仍是緊平衡態勢,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受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影響,不斷敲響糧食安全警鐘。因此,我們每個人更要居安思危,時刻謹記“來處不易”“物力維艱”,始終繃緊節約糧食這根弦,努力維護我國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儉養德。“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的觀念不僅是傳統的,更是時代的。豐收節既慶豐收,也思節糧;既講好“粒粒皆辛苦”的故事,也倡導愛糧節糧的責任與擔當,這不僅是對新時代農耕文化的豐富發展,更是對耕耘的致敬、對收獲的禮贊。人人心中有節儉,才能真正暢“筷”相聚,讓我們從一天的節慶延伸到365日的節儉節約,從一個豐收望向另一個豐收。(夏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