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賈海霞
在這次主題教育啟動之際,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心中有“數”,既是一種自信力,也是一種強大的分析研究能力。有了“數”,更有利于分析判斷事物的性質,因為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這就意味著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注意數量方面,并對數量要有基本的分析。
心中有“數”,更有利于判斷形勢、作出決策。1962年,焦裕祿書記臨危受命調任蘭考,當年的蘭考是最窮、最苦、最困難的“三最”縣城。一年多時間里,他騎著自行車對蘭考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進行走訪、蹲點調研,對全縣所有的風口、沙丘和河梁逐個丈量、編號、繪圖,行程5000余里,地毯式的調查研究,讓焦裕祿掌握了蘭考“三害”發生、發展的規律,并且找到了治理“三害”的方法。如果不是對這一實際狀況有深入研究、細致的體察和真切的關注,是不可能做得到的。黨史上的故事,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體察實情、心中有“數”的實干作風。今天,我們廣大干部更應該深刻認識到,做到心中有“數”,不僅需要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還需要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心中有“數”,更有利于比較鑒別、解決問題。毛澤東同志在《尋烏調查》中指出:“拼著精力把一個地方研究透徹,然后研究個別地方,于明了一般情況更容易。”這也說明有比較才能鑒別,而有了數才能更好地比較、鑒別。不注重典型調研,不愿意下馬看花,就會存在調研信息不完整、不系統、不準確、參考價值不高等問題,這就導致心中無“數”。離開了科學的數字,比較要么寸步難行,要么就是含含糊糊。
心中有“數”,更有利于把工作做實做細。就拿調研來說,有的同志習慣于停留在方向性、原則性要求上,沒有提出各方面定量的要求,行動就沒有明確的指引和檢驗成效的標尺。調研能不能找到關鍵所在、抓細抓實,有沒有輔以重要的數字和重要的事實,效果大不一樣。調研農民增收情況,如果沒有糧食產銷量增加了多少、農田水利設施增加了多少等數字,表達力就不那么強;看社會治安形勢,如果沒有看犯罪率、發案率、結案率,安全可感度就不那么高;看防汛部署,如果沒有看降水量、汛情趨勢、地災隱患點分布情況,應對力就不那么高;我們一直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就是為了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總之,“數”體現著我們對事物認知和把握的深度、精度和高度,也影響著我們實踐的力度、速度和程度。如何在新時代培養“心中有‘數‘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思維,推動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實效,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