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揚州非遺演出。青海日報記者 殷之皓 攝
江蘇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共享發展,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江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把握新發展階段共享共富的規律特征,推進共建共享共富不斷取得新成效。
【現場探訪】
11月17日,記者來到江陰市長江村,汽車行駛至新長江集團樓下,記者還在納悶采訪為何不去村委會時,現場工作人員說這里就是,記者驚訝不已。
眼前是一座數十層高的大樓,周邊是鱗次櫛比的獨棟別墅,整齊劃一。全村的規劃布局主要為村北沿江產業集中區、村南生態濕地、村中花園別墅。村北產業集中區輔以200畝農林科技園,既是生態屏障,又是宜工宜商的綠色“錢袋子”;村中120畝的中央公園,綠樹成蔭,818幢村民別墅鑲嵌其中;村南建成1000畝的長江之星農業濕地生態園,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是宜樂宜游的“氧罐子”。
作為“新村民”,新長江報主編呂曉波說,長江村以前只是一個小漁村,村民以捕魚和種植為業。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江村陸續建起螺紋鋼、中厚板、無縫鋼管等鋼產品軋制企業。到2021年,村級經濟實體江蘇新長江實業集團營收突破1000億元大關,凈資產超300億元。
一手抓發展,一手抓富民,發展成果讓群眾共享。1995年至2005年,長江村10年投入4億多元,統一規劃,分批建成818幢別墅,無償送給村民居住。同時投入2億多元,把別墅區的水、電、路全部建設到位,天然氣免費入戶,管線全部入地,24小時供熱水。村里實現集中供暖,每年冬季供暖時間長達3個月。
村里老人算了一筆賬,每年村里發的固定福利超過6萬元,每逢重大節點、重要節日,村民還會有一筆額外收入。呂曉波說,新長江集團還成立物業服務公司,專職負責全村垃圾集中清運、污水集中處理、綠化全程養護。
共享發展不僅要求物質富足,更要求精神富裕,不斷構筑思想文化高地,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
11月14日,記者走進486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揚州運河文化投資集團總經理朱宏兵介紹,揚州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4項、國家級20項、省級62項、市級231項、縣區級459項,非遺項目保護數量居全省第二。其中,獲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7名、省級99名、市級434名、縣區級562名。
在時慶梅勞模創新工作室,柜子上擺滿各式精致玉雕,小到手把件,大到裝飾擺件,都栩栩如生。時慶梅介紹,揚州玉雕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而她本人是省級非遺傳承人,這些年通過開設大師工作室等途徑,將非遺技藝活化傳承下去。
通草花制作的盆景栩栩如生;揚州刺繡制作技藝傳承人一針一線中盡顯巧奪天工;廣陵琴派第12代傳承人唐乃揚雙手撫琴,一撫一挑間盡顯錦瑟年華……而在揚州古街謝馥春直營店,抖音直播下單提示音響個不停。
今年9月中旬以來,謝馥春線上銷售額近2000萬元,單日銷售最高突破200萬元,發貨量從日均數百單增長到最高1.8萬單,抖音粉絲量從4萬多增長到50萬。
江蘇謝馥春國妝股份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總經理王桂明說,謝馥春品牌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國妝企業,2020年謝馥春獲評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
文化來自群眾,將群眾喜愛不喜愛、歡迎不歡迎、滿意不滿意作為判斷文化產品是否優秀的根本標準,讓文化品牌更多更好地融入群眾日常生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揚州運河文化投資集團總經理朱宏兵說,舞劇《大運揚州——琴鶴同鳴》里面展現了多種非遺,他們將它搬到旅游演出中,既有市場、有觀眾,也給傳跳非遺文化的舞者帶來了收入,效果十分顯著。
揚州運河大劇院自2021年4月試運營以來,成功引進《只此青綠》《紅色娘子軍》《共產黨宣言》等優秀劇目,累計完成演出及各類活動600多場次,觀看群眾超5萬人次。
【新聞縱深】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交出更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共同富裕呈現出新格局。早在2020年底,250萬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已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保障。十年來,江蘇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年均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城鄉居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
做好民生兜底保障,是共享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江蘇把特困供養對象、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四大類群體全部納入救助范圍,有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直面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江蘇統籌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生活更智能,出行更便捷,環境更宜居,保障更完善,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化為現實。
提高人民群眾社會文明素養,讓人民群眾更好享受發達的社會文明成果,是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如何讓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如今,走進486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仿佛走進一座非遺“大觀園”,這里不僅成為揚州非遺文化的集中展示地,還成為市民游客競相打卡的“網紅”新地標。
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走出了一條非遺煥新之路,這些年,揚州通過實施非遺搶救性記錄和數字化保護、開展非遺進課堂、開設大師工作室、設立產學研基地等途徑,讓非遺文化傳下來、活起來、動起來,持續煥發青春。
不久前,無錫原創舞劇《10909》成功首演,用藝術致敬中國載人深潛“奮斗者”;103個鐘書房在“太湖讀書月”活動期間集中亮相,共同扮靚城市書香生活新陣地;隨著“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持續推進,阿炳故居、無錫縣圖書館舊址等一批古建老宅煥新開放,成為展示無錫文化魅力的“最美窗口”。
無錫補足公共文化服務短板,無錫美術館、無錫市文化藝術中心、無錫交響音樂廳等重大文化設施的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中,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優化城市文化設施布局、進一步彰顯城市軟實力,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文藝蘇軍”把江蘇故事說到百姓心坎上;打造“書香江蘇”品牌,將圖書館搬到田間地頭……江蘇把建設文化強省擺在突出位置,用文化潤澤文明,用道德涵養文明,用治理保障文明,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的文明底蘊不斷彰顯。
【記者感言】
地處長江之尾的江蘇長江村、地處長江源頭的青海長江源村,兩村相隔幾千里、發展模式截然不同,但肩負的職責使命卻高度一致——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長江村社會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而長江源村為了保護長江源脆弱的生態環境,牧民告別世代居住的草原,搬往400多公里外的新建定居點。
位于太湖之濱的無錫拈花灣·禪意小鎮,則是將農民的種植園變成市民的打卡地。拈花灣項目在開發中一手托著農村、一手托著城市,一肩挑著一產、一肩挑著三產,書寫了環境與經濟共贏、生態美與百姓富共生的發展傳奇,這里不僅成為江蘇新晉熱門景區,還拉動當地超萬人就業,帶動楊梅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成為共建共享的典范。
讓更多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紅利,由衷希望位于大江頭尾的青海、江蘇繼續攜手,共同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羋嶠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汪瀅 房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