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體外造個腫瘤“替身”治療大腸癌

  今年年初,53歲的陳女士(化名)出現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伴性狀改變,經過全面檢查,確定陳女士為乙狀結腸惡性腫瘤伴肝轉移,必須進一步治療。最終,陳女士來到了南京市中醫院肛腸中心。為了幫助陳女士制定更準確、更合適的治療用藥,該院團隊運用了類器官技術,目前顯示陳女士治療效果良好。

  體外再造一個“腫瘤”

  南京市中醫院肛腸中心樊志敏教授指出,陳女士患腸癌伴肝轉移,屬于IV期腫瘤,即使進行根治性手術,也難以有效延緩腫瘤的進展,這就對后期輔助治療的藥物有了更高的要求。樊志敏提出在實施手術的同時,采用類器官技術為陳女士進行精確的藥物敏感性篩查。

  什么是“類器官培養”?類器官,即將腫瘤進行活體切除后,經過特殊的處理,于特定培養條件下形成的體外三維模型,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原始腫瘤的特性,從而營造一個無限接近于人體器官內部的微環境。

  通俗來說,類器官培養就是在身體外“養”一個“一模一樣的腫瘤”。專業人員能夠為每一個腫瘤病人建立屬于自己的類器官,在模型上進行多種抗腫瘤藥物篩查,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藥物敏感性數據,以此為據制定更有針對性、更符合患者個體性的治療方案,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的治療體驗。如此一來,患者在進行輔助治療前便可獲知自己的數據,從而避免不合適藥物的使用。

  根據陳女士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病理結果及類器官藥物敏感性篩查結果,專家選擇伊立替康作為主要化療藥物。現在陳女士已經依此方案進行了五次化療,其間復查腫瘤相關指標均趨于穩定,目前顯示治療效果良好,就如同類器官藥物敏感性篩查結果顯示的一樣,伊立替康對她的腫瘤類器官也有著較好的抑制作用。“非常感謝樊教授,多虧了南京市中醫院,我現在還能這么自如地生活。”陳女士非常感慨。

  類器官技術讓用藥更精準

  結直腸癌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但隨著化療方案失效、毒副反應、耐藥等問題的出現,個體化精準治療的實現與推廣迫在眉睫。類器官技術的存在可以有效解決基因檢測指導下靶向藥聯合治療尚不成熟、藥敏試驗精準性有待提高等問題,讓每位患者的治療用藥更準確、更合適。

  在省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樊志敏教授團隊在國內業界取得了顯著成果——成功建立結直腸腫瘤類器官樣本庫。這也是國內目前率先建成的同時包含正常組織、腺瘤、惡性腫瘤的樣本庫。其囊括南京市中醫院臨床一線真實案例,為臨床用藥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為患者保駕護航。

  “類器官培養技術所代表的個體化精準治療理念,是結直腸腫瘤未來發展的方向。”樊志敏說。

  通訊員 張明 現代快報+記者 劉峻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