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地評線】荔枝網評:“中國制造”14年領跑“分量足有質感”

特約評論員/周軍

當全球制造業遭遇多重挑戰,中國制造能否經受考驗?1月19日發布的最新“榜單”給出了回應:工業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步恢復,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比2022年提升1個百分點。鋼鐵、石化等傳統行業復蘇加快,電子行業走出低谷,汽車生產更是實現兩位數增長。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27%,不斷扎穩經濟發展的根基。一個個數據見證著中國經濟不僅“個頭大”,而且“結構優”,制造業“壓艙石”的作用持續凸顯。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國制造”,總量很可觀。說起制造業,也曾是中國人的一個“心病”。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塊鋼鐵、一塊香皂要靠進口。從2010年起,我國制造業一舉逆襲“領跑”,坐穩制造業規模的“頭把交椅”,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從“零基礎”到一路領跑,“中國制造”的成長蝶變之路,見證著中國市場的無限可能和發展潛力。“中國制造”連續14年規模居全球第一,“Made in China”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這樣的成績取得,難能可貴,殊為不易。這些年來,“地球村”里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制造步子邁得既“實”又“穩”,制造業“大塊頭”穩穩托舉了大國經濟,千行百業的信心更強勁。

一路領跑的“中國制造”,亮點在于一個“智”字。一個可喜的變化,目前,我國擁有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創新“家底”殷實,科技場景不斷刷新。剛開年,C919京滬航“飛起來”,大國重器開啟“新遠航”;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完成三次商業航行,接待游客近萬人次。拉伸時間軸“全景”看,我國“新三樣”產品出口額首次破萬億元,造船市場份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一個個創新高、領跑世界的數字背后,是現實可感的“中國智造”逐浪奔涌的名場面。從“奮斗者”號極限深潛到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從“地條鋼”到“手撕鋼”,從生產傳統設備到攻堅精密儀器,由“黑笨粗”轉向“高精尖”,“中國制造”的“含新量”“含智量”“含綠量”與日俱增,我國制造業不僅“個頭”越來越大,“筋骨”也越來越壯實。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今天,全球每銷售3輛新車,就有一輛“中國造”,平均每10輛電動汽車中就有6輛車的電池來自中國。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一字之變,映照著發展理念之變、市場環境之變、制造實力之變。觀察中國制造的“含金量”,“量”和“質”雙雙生輝。

大國制造,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工廠,一邊是國內、一邊通國際。中國制造崛起之路,尤需穩健走下去,通過不斷蹚新路、辟新途,讓大國制造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中國制造從小到大不易,由大到強更要加勁兒。也應看到,我國在制造業領域還有不足,智能化領域被動局面還需加速攻破,爭取更多制造業領域“鏈主”位置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培育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還需要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無創新,不“智”造。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產業變革,新興市場也在不斷崛起。未來全球制造的競爭將更加圍繞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等場景展開。我們要埋頭練強“內功”,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筑牢實體經濟根基,以產品創新引領和拓展市場需求,打開更有質感的中國經濟場景,鍛造中國制造硬核實力。(周軍)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