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江蘇兩會在南京隆重召開。一份干貨滿滿、誠意十足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
江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2萬億元,同比增長5.8%,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930億元,增長7.3%;城鎮新增就業138.3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6.32萬元和3.05萬元,增長5%和7%,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07:1……“數”見真情,每一個數據都浸染著民生溫度。從2023年的成績單中可以窺見,江蘇以發展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展示出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也講好了高質量發展的“硬道理”。
黨的二十大已經吹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軍號令。目標越偉大,使命越艱巨。1月24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參加南通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落實國家戰略中發揮引領支撐作用”。奮進江蘇挑大梁,我們必須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闖出新路子、展現新作為,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綠色低碳發展,繪就“現代化”底色。2024年,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左右”值得尋味。增的是生產總值,減的是污染物排放量,一增一減之間,看到是淘汰落后產能的信心,更有先進技術研發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今天,江南江北,一個個促進綠色轉型發展的大項目、大工程正在火熱建設中,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正在呈現新的變化,走向更加現代化的綠色發展。
科技自立自強,破解“卡脖子”難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只有各個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合理布局,經濟循環才能暢通無阻。江蘇2024年工作中,有一項內容就是“深入推進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充分挖掘創新主體的潛力,根據科技發展的需要,不斷激發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以及創新創業服務機構開拓創新的活力,江蘇定能破解更多“卡脖子”難題。
敞開開放的大門,激活“大循環”潛力。“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為江蘇指明了在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正增長,實際使用外資穩中提質”。江蘇是國內很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聯結點,全方位開放揚帆激浪,既能立足江蘇發展江蘇,又能跳出江蘇發展江蘇,不斷激活發展潛力。
實干足音鏗鏘回響,發展藍圖催人奮進。“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江蘇要更加扎實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朝高處發力,向全面拓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不斷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許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