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錄。
泱泱中華五千年,誕生了數不清的燦爛文化,留下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藏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兒女的崇高責任,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使命。從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時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到考察西安博物院時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再到考察湖南常德河街時,囑咐當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和科學指引。
念茲在茲,必有回響。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導、親自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從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到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增23座,到長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有序推進;從舞劇《只此青綠》一票難求,到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海內外熱播;從穿著馬面裙拍照打卡受到年輕人追捧,到兵馬俑前游客如織,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歷史文脈逐步融入現代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呈現出“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繁盛景象。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奮進新征程,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必然需要強大文化力量的支撐,這就要求必須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要在保護上下功夫。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把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保護好,把43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10萬余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好,為在中華大地上、綿延于歲月長河中的文化“遺珠”拭去灰塵。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傳承文化遺產,不僅要傳承遺產本身,也要傳承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精神。只有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在傳承中保護,文化遺產才能更好“活下去”“火起來”。要進一步提高文化遺產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挖掘文化遺產見證的中國歷史、承載的中國文化,采用多樣化方式將其呈現出來,讓更多人能夠在甲骨書簡上感受“弦歌不絕”的傳承、在經史子集里激蕩“經世致用”的情懷、在水墨丹青中品味“寧靜致遠”的風韻等,從中汲取中國智慧與中國精神,不斷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賡續文化基因。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之所以綿延不絕,既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輩輩守護,更在于能夠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與時俱進、與日俱新。堅持守正創新,設計開發更多受市場歡迎的文創產品,以“小產品”吸引“大流量”,使其成為文化傳播的新載體。著力打造更多融合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旅路線,串聯起塵封在歷史中的文化遺產,給人們提供更多感知文化的新場景。創作推出更多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送到人民群眾“家門口”,推動保護傳承“日用而不覺”。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出更多如“活力故宮”“全景兵馬俑”“云游敦煌”的新產品,在歷史與現代交融中實現文化“潤物無聲”。
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讓文化“遺珠”閃耀時代光芒、千年文脈薪火相傳,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艾佩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