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31個省份2024年經濟“一季報”陸續出爐。2024年一季度GDP超過1萬億元的省份有13個,廣東、江蘇、山東GDP總量繼續位居前三,廣東和江蘇攜手躋身“3萬億+”,一季度GDP分別交出31511億元和31020億元的成績單。
各地成績單陸續出爐,也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運行開局良好、穩中有進。而所有的“一鳴驚人”,都是厚積薄發,離不開背后的“關鍵變量”。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改革創新是擺脫增長乏力、獲得不竭動力的關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深層次問題逐步顯現。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改革是制勝法寶。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為企業松綁,為創新除障,為活力護航,我們以重點領域改革為牽引,全面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就是為了把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擴大市場準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剛剛落幕的廣交會,共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24.6萬名境外采購商線下參會,比上屆增長24.5%,刷新紀錄。我國積極推進貨物貿易優化升級,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培育數字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建立健全數字貿易治理體系。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直觀感受到中國經濟的向“新”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山東、四川等省份加快布局新產業新賽道;北京積極培育機器人、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集聚區;江蘇加強協同創新,強化集群攻堅,持續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含金量”。近年來,中國創新和綠色發展勢頭增強,光伏、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不少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由曾經的“追隨者”轉變為“并行者”“領跑者”。今年第一季度,外貿“飄紅”,“老三樣”煥發新生機,“新三樣”展現新優勢,中國憑借新技術、新產品脫穎而出,收獲競爭新優勢,背后是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積極成效。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讀懂經濟增量背后的“關鍵變量”,把“關鍵變量”繼續轉化為“最大增量”,一個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將繼續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全球產業鏈聚合平臺與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李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