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蘇區深入挖掘消費潛能、發力探索“后街經濟”,一批有特色品牌、有歷史底蘊、有多元業態的沿街小巷正走向前臺、反哺主街,賦能城市商圈走向繁華更深處。
如果說主街商圈是一座城市的性格,那后街就是城市的“微表情”。發展“后街經濟”就要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微表情”。在霓虹璀璨的十全街深處,吏舍弄10號,這里曾經是伯樂中學舊址,如今經過“微改造”,化身為了“M+駐這里”創意設計產業園 。
蘇州歷史文化名城商務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韜韜介紹,2007年建園,在2023年花了半年的時間進行了提檔升級,以創意設計、城市更新作為主導的產業,釋放出了15%的面積來作為產業園的商業配套,如果說“后街經濟”是城市的“微表情”,那產業園就是“后街經濟”中的“微電影”。
網紅店主理人祝興隆介紹,在后街,離開了主街的繁華,后街的煙火味挺適合做一個慢節奏的店鋪,因為這里比較方便停車,也會比較安靜,一天可以做到1萬銷售額左右。
陸韜韜介紹,這個園子去年被評為市級文創產業園的示范基地,這里有三個龍頭企業,因為地理位置以及整個主導產業的定位,常年以來出租率一直在95%以上,每年為區域經濟貢獻超過五千萬元的稅收。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規劃師徐瑗瑗介紹,蘇州規劃2006年入駐,這個產業園也是以城市更新作為應用場景,比較注重“文化”與“科技”的結合,還有數字經濟,這些與公司一直秉承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發展”兼容并蓄的理念也是志同道合的。
如果將十全街主街的繁華與活力看作是街區的1.0時代,那么以主街為中軸線向外延伸的,以烏鵲橋路為代表的新晉網紅地的崛起,則預示著十全街正在迎來共榮共生,活力提升的2.0時代。可以說,發展后街經濟,就是在打通城市商圈現代與市井共生的“任督二脈”。
姑蘇區雙塔街道綜合處副處長季趙量介紹,十全街更多的是網紅的打卡的潮流經濟,而后街更多的是古色古香,一個是一動,一個是一靜,以十全街為核心,分為南和北兩側,南邊就像竹輝環宇薈、金逸、工人文化宮一片,北邊是后街,包括在帶城橋下塘、吳衙場、滾繡坊、以及長洲路,游客在十全片區里面能夠駐足,吃住玩娛游購都能在這里一站式可以服務,同時這樣的街區概念,姑蘇潮流圣地全面展開。
來源:蘇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