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新江蘇訊(記者孫秦旺 王語涵 白利振)三水匯聚、江南樞紐。在長江流經的江蘇城市中,常州擁有的岸線最短,僅有25.8公里,但這里曾是江蘇沿江城市中化工企業最密集、“化工圍江”特征最明顯的區域之一。如今,江堤北望,潮平岸闊,3600余畝綠地格外醒目,濃濃綠意彌漫全城。
5月28日上午,記者走進常州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親身感受到了從“濱江不見江”到“江畔滿眼綠”的華美蝶變。
“現在大家所在的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就是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產企業原常隆化工原址,我們保留了這個辦公樓,用工業遺址里的一磚一瓦記載沿江生態的點滴變化。”常州國家高新區長江大保護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員巢飛介紹,5年前,目光所及之處還有不少化工企業、扎堆的捕魚船,長江大保護推進以來,長江常州段累計安全拆除化工企業45家,實現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
說來簡單,做起來難。化工產業產值高,一些化工企業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如此壯士斷腕之下,壓力頗大。常州的做法是,對騰退土地進行綠化的同時,實行騰退土地“等量易地整合利用”,明確了騰退標準、補償政策,也對專家評估、方案設計、土壤修復等作出規定,累計完成11個項目755畝指標調劑置換,全部用于區內重大產業項目保障。
減,換來了“增”的空間。展館內,展板上的兩條曲線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綠化面積、空氣優良天數、水質達標率等指標一路上揚;另一個是畝均稅收從2019年的11.1萬元增至2021年的20.1萬元,幾乎翻了一番。
“在沿江生態復綠方面,我們聚焦生態復綠和濕地系統的建設,累計完成生態復綠3600畝,生態岸線占比達到了80.6%,位列全省第一。在產業升級方面,我們在大力度推進長江大保護和化工企業拆遷騰退的基礎下,各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巢飛說。
在展館內,記者看到一塊占據一整面墻的電子顯示屏——長江常州段生態智慧監管平臺。“這是一個可以實時監測各個地方水質、監督大氣排放的一個智能系統。”巢飛告訴記者,目前,整個常州市長江沿線水域生態情況均已接入生態智慧監管平臺,實時監測入江河口水質質量,全力守護著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
江水東流、碧波蕩漾;蘆葦搖曳、白鷺低飛。如今,生態環境整體提升后的濱江沿線,綠意盎然,動物種類繁多,江豚、娃娃魚等一批珍稀魚類重現長江。小鴉鵑、戴勝鳥、黑翅鳶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也在長江生態廊道安家。在長江常州段,一幅天更藍、水更清、產業更新的畫卷正徐徐鋪開。
更多內容請關注活動官網:https://jsnews.jschina.com.cn/zt2024/yjqswcs/
(本項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