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舉行隆重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激勵鞭策,對于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堅持“四個面向”,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增強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國產大型郵輪投入運營,“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力投身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實現新突破,在自立自強中挺起科技強國的脊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十二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從0到1”的突破,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忘我奮斗,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大力弘揚。測繪遙感學家李德仁,學成歸國投身測繪遙感學科建設,推動測繪遙感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實驗物理學家薛其坤,專注于做“從0到1”的研究,推動我國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站在國際最前沿……他們始終不忘科技報國的初心與使命,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將科學家精神鐫刻在神州大地上,鑄就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豐碑,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人堅不可摧的志氣、骨氣、底氣。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之殫精竭慮、不懈奮斗。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新征程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樹立雄心壯志,鼓足干勁、發憤圖強、團結奮斗,挺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脊梁”,就一定能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