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金雞湖,水綠如藍、波平如鏡,倒映出環湖林立的樓宇、穿梭的車輛,以及漫步的行人,也見證著蘇州工業園區的進化與蝶變、繁華與榮耀、開放與創新。
一池春水綠如苔,水上新紅取次開。
水脈如文脈,也是城市發展的動脈。以金雞湖為原點,園區闊步前行30年,城市與人才共生、生活與產業并存、制造與服務互動,產城人三者協同并進、相融互促,繪就一幅人才興、產業旺、城市美的幸福圖景。
人才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是城市競爭的制勝變量。
30年來,園區全力筑優人才圓夢“棲息地”,吸引萬千人才千里奔赴、扎根生長,讓他們在實現個人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為園區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企業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激活園區開放創新的“一池春水”。
以人興產:激活發展強引擎
產業是人才之基,人才是產業之魂。
亞盛醫藥與日本企業達成第三代產品獨家許可協議、楷拓生物完成近億元新一輪融資、信達生物研發的抗體藥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品種名單、凱斯艾生物科技公司新址正式啟用……今年以來,園區生物醫藥企業捷報頻傳。
一個個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園區對“以人興產”的高度重視。
去年2月,分子生物學博士吳迪帶著項目參加金雞湖路演中心生物醫藥專場路演,現場成功與訊飛創投對接投資,并順利完成融資。隨后,吳迪很快獲評園區領軍人才。今年3月,他所創立的淇嘉科技正式開業,目前團隊正在攻關中樞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仿生微器官及適應證研究。
生物醫藥是蘇州重點發展的“一號產業”,而園區又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多年來,園區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強化“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業團隊、培育一個新興產業、打造一個創新集群”鏈式效應,形成人才奔涌、產業騰飛的非凡態勢。
截至去年年底,園區生物醫藥及大健康領域擁有國家創業類頂尖人才為代表的領軍人才達162名,占全國同類人才約20%;集聚各類生物醫藥及大健康企業超2000家,產業產值達1523億元。近年來,由俞德超領銜的信達生物、袁建棟領銜的博瑞醫藥等20多家企業,陸續“搶灘”納斯達克、港交所和科創板,成為國內生物醫藥業界的一個“奇跡”。
人才賦能產業,集群決勝未來。
2023年,園區在布局國家級重大戰略平臺、加速產業集群建設和創新服務模式等方面持續發力,并持續探索政策制度的開放創新。去年,園區獲批建設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總部基地開工,核酸藥物技術創新平臺正式投用,細胞療法“揭榜掛帥”技術攻關項目立項89個,優勢企業和機構加速匯聚。園區生物藥品制品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科技部火炬中心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以園區為核心的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在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評價中獲評“優秀”等級,是全省唯一獲評該等級的產業集群。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園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領域創新成果加速涌現。在2023未來醫療100強榜單中,園區近50家企業上榜,創新軍團強勢崛起。全年新增1類新藥臨床實驗批件159個,占全省36%;上市新藥29個,17款創新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以產聚人:精心耕耘植厚土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
17年前,維納科技董事長徐科初來園區時,這里正在布局納米技術產業,聯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徐科就是納米所最早引入的高端人才。
如今,園區擁有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產業相關企業近1300家,產值突破1500億元;位列中國MEMS傳感器十大園區榜首、獲評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和中國集成電路高質量發展十大優秀園區;通過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驗收,獲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
以蘇州納米城為例,1平方公里的區域入駐近10家大院大所;載體面積10年翻16倍;累計打造近20個公共服務平臺;入駐企業超500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0家、上市企業5家,引進院士團隊10個,培育市級以上人才285人。漫步納米城,每隔幾分鐘就可以看到納微科技、度亙核芯等資本市場看好的明星企業。
“園區有著豐富的上下游產業鏈業態,集群式的發展讓企業有著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園區尊重人才、尊重科學,能夠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數十年如一日陪伴企業成長,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被厥讱v程,徐科感慨萬千。
產業超前謀劃,人才紛至沓來。
目前,園區半導體產業已集聚中外院士29人、國家重點人才計劃107人,擁有6萬科研人員及從業人員,其中第三代半導體領域80%的國家重點人才及團隊落戶園區,高端人才、從業人員總量均居全國首位。
精心耕耘植厚土,海納百川聚英才。
翻開園區的發展篇章,“人才”這一關鍵詞力透紙背。多年來,園區堅持做強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加快產業凝聚人才戰略布局,走出了一條緊緊依靠人才、充分用好人才、尊重愛護人才的發展之路。
一組數據可以窺探園區產業發展的活力與成色——
截至2023年底,園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623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74家、總數達2779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6家;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49家,占全省超30%;新增上市公司5家,累計66家。創新動能澎湃、人才活力奔涌,生動詮釋了“非凡園區”的底色。
人城共融:湖天一色滿目新
人城共融,向美而行;相互成就,雙向奔赴。
今年5月,第一季度“蘇州工業園區時代新人榜”名單公布,來自蘇州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的蘇州合木孵化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翁維龍入圍。10年來,他一直從事科技產業園與科技企業孵化器開發工作,孵化了科技企業千余家,引育各級領軍人才、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苗圃等百余個,培育項目獲得投融資10億余元。
城市為人才保駕護航,人才為城市添磚加瓦。翁維龍是園區無數奮斗者的縮影,正是這樣的時代力量,才構建起園區蓬勃向上的朝氣、創新發展的底氣——
蘇州銀瑞光電材料科技公司總經理朱萬鋼深耕光伏銀粉行業十多年,帶領團隊成功攻克光伏電池“卡脖子”材料關鍵技術并實現批量穩定生產,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品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
蘇州中天醫療器械科技公司董事長夏潔帶領團隊,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創新,公司成為國內首個完成吸栓導管、取栓器和抽吸泵整套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產品研發的企業,是國內唯一完成吸栓導管和取栓器臨床試驗的企業。
信達生物制藥公司首席人才官張倩積極作為,撰寫多篇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探索出適合信達生物發展模式的人力資源管理平臺,并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過萬個,其中包含近1500名應屆畢業生崗位,占比達到14%。
城市對人才更友好,人才在城市更有為。
園區堅持將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作為長遠發展的基石,迄今已集聚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構建起涵蓋博士后、工程碩士到高技能人才的全方位、多層次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為建設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注入不竭動能。通過打造博士后聯合創新中心,建立省級以上博士后工作站58家,共引進博士后723人,其中111人入選江蘇省卓越博士后計劃;強化卓越工程師培養,依托江蘇省產研院建設集萃學院,依托百度建設人工智能學院,和在滬辦學的7所重點院校合作推進“2+1”工程碩士聯合培養;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形成政府主導、依靠行業企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累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5.5萬余人,畢業生就業率96.3%,其中75%的畢業生實現本地就業。
湖天一色滿目新,人才奔涌逐浪高。
迎來而立之年的蘇州工業園區,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干勁,圍繞“2+4+1”產業體系布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執人才之筆,以創新之魂,展開放之姿,園區必將鋪就高質量發展進階之路。
(蘇報駐園區記者 肖瑤 蘇報通訊員 任才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