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8月11日發布,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意見》提出系列目標: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等。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江蘇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這也為陸上風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優勢。一座座風力發電塔拔地而起,巨大的葉片在風中緩緩轉動,將清潔的風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截至2023年年底,江蘇省陸上風電并網裝機1103萬千瓦,有力支撐了全省能源結構轉型和風電產業發展。江蘇在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改革思維,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注重從供給和需求兩側發力,及時調整優化政策措施,不斷激發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意見》中提到,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這些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在這幅水鄉畫卷上,生態綠色是底色,創新經濟是亮色,古鎮文化是彩色。把綠色和發展兩件大事同時做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直在破題。隨著《意見》的出臺,長三角在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上下足功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牢牢守住長三角區域的生態保護紅線。
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必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既要久久為功打好持久戰,也要求真務實打好攻堅戰。自2022年起,江蘇全面推行“無廢城市”建設,為全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富有江蘇特色的智慧解決方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生態建設久久為功,逐步探索出一條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城鄉均衡和諧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海以生態優先為準則,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低碳產業集群;安徽開展“綠美江淮”行動,以“植綠、添美、增質、惠民”為主線,建設高水平城鄉一體化綠美人居環境……長三角越來越“綠”,越來越美。
今天,中國發展已從拼速度轉向重效益,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我們更要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應用力度,實現減污降碳效益最大化,不斷加速推動能源、交通、產業結構轉型,政府、市場、社會各司其職,形成良性互動的“大環保”格局。
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加快全面綠色轉型,我們“碳”索新路,攜“綠”而行,向高質量發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