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提出八個方面的任務措施,培養益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規范漢字書寫習慣與能力,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包括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規范書寫水平,感悟漢字的文化內涵,鼓勵多種形式加強規范漢字書寫教育,探索書寫教育的新模式等等。
在如今網絡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習與生活場景中,鍵盤輸入代替了筆的書寫。非紙筆化書寫導致書寫能力弱化等現象不僅存在于中小學生中,成年人也經常面臨“提筆忘字”“寫不好字”等漢字書寫“退化”的窘境。
如何讓孩子們養成寫字好習慣,并提高書寫水平?又如何讓成年人重新拿起筆,意識到漢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獨有價值?
實際上,漢字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從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發展演變過程,一筆一畫都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腳印與脈絡,透過漢字這一載體,我們可以了解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與文明。
從孩子的漢字教育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少一點“工具性”,多一點“文化性”。不能簡單認為孩子只要會認、會寫、懂得其中意思并且能組詞造句即可。實際上,我們的漢字教育更需要講述漢字背后的文化韻味,要讓學生了解漢字背后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進而產生對漢字的好奇心、探索欲,感受漢字背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造字文化與智慧。
教會孩子讀懂漢字背后的文化含義,也是強化孩子們對漢字的理解,培養他們的漢字思維與理解力的漢字教育重要一環。漢字不是冰冷的符號,它更是一個個鮮活的文化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了解、使用漢字,最終真正地熱愛漢字。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對于成年人來說,漢字書寫不僅是一種媒介交往的生產過程,它更是一種帶有情感與溫度的符號表達。漢字書寫中的橫豎撇捺及其結構、力度、風格無不呈現出書寫者的個性與心性。所以在這個處處皆是“輸入法”而缺少“書寫法”的當下,漢字書寫有著極具個性化的表達特征。
相比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孩子,正在工作的成年人應該努力創造更多的漢字書寫場景,將書寫融入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之中,比如手寫便簽、賀卡、手賬、隨手摘抄一些美文美句等。事實上,中國古代書法的傳世佳作,不少就是日常書寫的“隨意之作”。比如王羲之的行書《奉橘帖》,帖子內容是饋贈友人橘子,但寥寥數字的“便簽”,卻有著極高的書法價值,對后世的書法影響深遠。
教育部的這則通知對象是校園里的師生,實際上更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在漢字書寫場景越來越少的當下,漢字里蘊含著從古至今連綿不絕的中國傳統文化密碼,將這個“密碼”保護好、利用好,創造出更多關于漢字的新價值與新運用,并將漢字書寫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范杰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