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奮進現代化 改革再出發 | 江蘇鹽城:逐“綠”向“新”,勇當“碳路先鋒”

位于黃海之濱的鹽城,因海而生,因鹽而興。

兩千多年前,先民們煮海為鹽,一池池鹽場,為鹽城打上了白色海鹽的烙印。進入新時代,鹽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向海生長、逐綠前行,生態環境質量獲得新提升,綠色低碳轉型開啟新路徑,努力實現經濟“高品質”與生態“高顏值”協同并進。

11月20日,由江蘇理論宣講共建共享平臺與中共鹽城市委宣傳部、中共東臺市委宣傳部共同策劃的“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系列宣講活動鹽城專場舉行。活動主會場在東臺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同時設置3個分會場,實現主會場與分會場、省市縣聯動直播,并首次邀請江蘇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青年理論宣講員代表來蘇展示交流。

活動現場,地方黨政干部、生態領域專家、青年理論宣講員、文旅博主等齊聚一堂,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的重要改革舉措,結合鹽城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開展面對面、互動式宣講,向廣大觀眾、網友展現了鹽城逐“綠”向“新”,勇當“碳路先鋒”的實踐探索。

追“藍”逐“綠” 厚植生態底色

在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鑲嵌著一塊“綠寶石”:6.8萬畝森林、652種植物、342種鳥類、30余種獸類,負氧離子濃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達3800個——它就是被譽為“海濱塞罕壩”的鹽城東臺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

難以想象,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荒灘:太陽一出冒鹽花,大風一吹滿天沙;蚊子都有蒼蠅大,蜈蚣毒蛇滿地爬。

直到1965年,情況開始改觀。18位年輕的拓荒者來到這里,立下誓言:樹栽不活,人絕不離開!他們從“改堿”做起,手扒鍬挖,引水降鹽;他們從根子上入手,反復試驗,改良樹種。終于有一天,從這里萌出了羽毛般的新葉,直至繁茂成林。

唯有植樹志常在,敢教荒灘變綠洲。“一代代黃海林工接續奮斗、艱難造林,在鹽堿灘涂上書寫了一段愚公移山式的綠色傳奇。”鹽城市青年理論宣講員吳笛聲情并茂的講述,讓現場觀眾無不動容。

59年,滄桑巨變。如今,黃海森林公園景區管委會組建,林場也正式入列國家森林公園。走進其中,蒼翠的林海、火紅的鹽蒿、金黃的蘆葦——這座海疆綠色屏障,已成為江蘇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閃亮名片之一。

2019年7月,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鹽城黃海濕地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2022年,鹽城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成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的城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提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等重要舉措。黃海濕地成功申遺五年來,鹽城深入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推動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在強化頂層設計中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鹽城著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遺產地保護管理、生態修復、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成立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建立遺產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設立黃海濕地研究院,出臺《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鹽城市“十四五”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等文件,持續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全面加強遺產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推動遺產可持續利用。

鹽城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工程師何瑞文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鹽城創新提出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進行濕地修復,先后成功實施了條子泥“720高潮位棲息地”、大豐建川鳥類友好種養殖區生態修復項目和全國首個海岸帶遺產地生態修復項目,鹽城黃海濕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為全球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了中國樣本。

有力的保護,讓鹽城濕地愈加充滿活力,生物多樣性“家譜”持續豐富。在鹽城大豐野鹿蕩,野生麋鹿成群結隊,悠然自得地在灘涂水澤旁休憩。在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約有2000多萬只候鳥來此過冬,它們呼朋引伴,覓食嬉戲,翩翩起舞。

截至目前,鹽城共記錄生物物種469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的保護物種共計142種,其中包括35種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以及107種國家二級保護物種,驗證了鹽城市營造優質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

“風光”無限 爭做“碳路先鋒”

黃海之濱,“綠”動澎湃。

作為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碳達峰試點城市,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鹽城堅持把“綠”作為發展主線,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體化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和零碳產業園建設,努力實現經濟與生態“雙進雙贏”。

在鹽城濱海港工業園區內,10座白色超大型液化天然氣儲罐整齊巍然屹立。這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單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罐群——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項目。

“我身后這些白胖白胖的大罐子,它們有個可愛的名字叫‘氣墩墩’,直徑近90米,高超60米,可同時疊放3架國產C919客機,能夠儲存1.38億立方米天然氣。”說起家鄉的這一“超級”工程,濱海縣青年理論宣講員郁佳奇無比自豪。

據測算,“綠能港”一期項目全部投產后,液化天然氣年處理能力可以達到600萬噸,相當于氣態天然氣85億立方米,可供江蘇全省民生用氣28個月。截至目前,已累計外輸量突破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00萬噸,相當于植樹6700萬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作出部署。中國海油“綠能港”項目,正是鹽城聚力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的生動縮影。隨著中國海油、國家電投等一大批央國企紛紛搶灘、落地投產,昔日鹽堿地已經成長為新能源產業新高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磁場效應”日益彰顯。

驅車沿著鹽城海岸線行進,沿途可見一座座風機迎風轉動,一排排光伏板列隊“捕光”;走進金風科技大豐總裝廠,風電機艙依次排開,亞洲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風電實驗室也建在這里;在全球光伏行業單體規模最大的組件基地——通威太陽能科技鹽城基地,全自動化生產線滿負荷運轉,高效光伏組件陸續下線。

“我們堅持風光火氣氫一體化布局,源網荷儲用一體化發展。”鹽城市發改委副主任陳鋒介紹,鹽城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風電、光伏可開發容量均超3000萬千瓦。近年來,鹽城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深耕“風光氫儲”一體化開發,在全國率先啟動百萬級深遠海示范項目,建設近海千萬千瓦級風電大基地,拓展“漁光一體”、海上風光同場等融合發展新模式,不斷推動能源結構轉型。

截至今年9月底,鹽城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1567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占全球1/10、全國1/5,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60%,是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綠色能源之都。

產業集聚優勢也在加速形成。目前,鹽城海上風電整機和葉片產能分別占全國40%、20%以上,光伏電池片、組件產能位居全國城市首位;阿特斯、萬邦、天合等一大批頭部企業集聚,新型儲能體系初見成效。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推進新能源研發、制造、運維、檢測全產業鏈布局,鹽城新能源產業集群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范集群。

著眼未來,鹽城錨定“雙碳”目標,先行先試布局建設特色零碳產業園。

在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總投資26億元的大豐港30萬噸綠色甲醇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預計2026年一季度試生產。“甲醇的生成由綠電水解制綠氫,項目能源、原料都是‘綠電’‘生物質’秸稈。”企業負責人介紹,落地鹽城,正是看中了這里豐富的風光電資源和農業資源。今年6月,園區智慧能碳管理平臺一期上線運行,已簽約入駐國際國內知名合作機構16家。

射陽港零碳產業園以“綠電+新型電力系統”為發展模式,重點發展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內遠景零碳工廠,通過碳管理、碳減排、碳抵消等方式實現工廠碳中和,目前主要生產8MW至14MW級海上風電主機,年產能300臺套。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則以“綠電+冷能”的發展模式,積極布局海洋算力中心,吸引冷能交換中心、凍干食品等冷能綜合利用項目落戶。

點“綠”成“金” 邁向“生態富民”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如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鹽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改革實踐,蹚出了一條涵養“生態產業”、支撐“生態富民”、促進“生態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鹽都區分會場,青年理論宣講員王琰講起了鹽城母親河——蟒蛇河“三變”的故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蟒蛇河沿岸百姓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人多地少沙崗旱,糧食畝產幾百斤,一月口糧不夠吃,總有幾天喝涼水。那時候,蟒蛇河水清澈見底,沿河百姓卻吃不飽飯。蟒蛇河被戲稱為不當飽、不長肉的“瘦水”。

改革開放后,沿河百姓錢袋子鼓起,一系列環境污染也隨之而來。河道塌坡、底泥淤積、污水直排……蟒蛇河成了人們口中的“毒水”。再后來,當地花大力氣整治修復,蟒蛇河重回“綠水”。更令人欣喜的是,當地政府以河串景,沿河建起水上文化生態廊道,游客慕名而來,蟒蛇河成了滋養一方的“福水”。

從“瘦水”變“毒水”,再變成“綠水”和“福水”,蟒蛇河的“三變”,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鹽城的生動實踐。

守住“好生態”,帶來“好生活”。近年來,鹽城巴斗村牢牢端起“生態金飯碗”,深耕海濱海鮮海風光、漁家文化,村民儲蓄存款累計突破1億元;甘港村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建成里下河水鄉特色景區,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近5萬元,從貧困村躍升為全省經濟強村行列。

家鄉美了,年輕人也回來了。甘港村黨委副書記吳舒涵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寧波工作。這兩年,看到家鄉蛻變,毅然辭職回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花園建在了家門口,公交車開到了村頭,小病就醫不出村,我們農村人的生活不比城里的人差!”吳舒涵自豪地說,如今的甘港村,全村有380戶、超過了三分之一的農戶入住現代化小區。村道開闊平坦,河道干凈整潔,兩岸花草叢生,既保留和傳承了農村記憶和元素,又彰顯小橋流水、青磚黛瓦的里下河水鄉風情,成了留得住鄉愁的游子家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鄉村全面振興,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如何做好“小田變大田”改革“后半篇文章”,已成為農業改革下一步重點。土地集中起來了,如何利用好?不少鄉鎮利用土地資源,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亭湖區五星村在鹽東鎮新建村流轉租用土地2060畝,打造五星村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五星智慧農場”。五星村黨委書記孫維亞說:“我們還將發展觀光農業、打造‘周末游’主題樂園,讓市民游客在‘吃、住、行’上有一個更好的去處。”

在鹽城,“以美促富”“以富帶美”,把“美麗生態”切實轉化為“美麗經濟”,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共識。大豐區大力推動農旅深度融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經濟繁榮,“恒北梨園”“夢幻迷宮”“綠野新中”等相繼出圈,實現景區年綜合收入近6億元;鹽都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農旅融合業態,帶動農村公路沿線村民興辦農家樂、特色民宿200余家;阜寧金沙湖旅游度假區帶動就業1000多人……守住“生態美”,帶來“百姓富”,阜寧大糕、建湖藕粉圓喚醒人們的鄉愁,“射陽大米”“東臺西瓜”走俏滬港高端超市,九龍口、條子泥濕地、黃海森林公園抱團打造“長三角高端康養組團”。作為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中農業總產值唯一超千億元的城市,一個個“點綠成金”的傳奇在鹽城不斷延續。

鹽城還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實現綠色富民。近年來,鹽城旅游業快速發展,2023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8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3.0%,實現旅游總收入53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倍。今年上半年,鹽城4A級及以上景區接待游客3213萬人次,同比增長51%。鹽城正以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廊道、長三角(鹽城)數字視聽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廣世遺產品,提升文旅產業帶建設水平。

改革潮涌風正勁,綠色發展向未來。新征程上,鹽城正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筆,飽蘸敢為爭先的膽略氣魄,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矢志不渝地描繪高質量發展生態畫卷。在這座會呼吸的綠色之城,越來越多人正親眼見證、親身感知美麗中國的現實模樣。

策劃:何寧

責編:陸嘯 劉康亮 馮源

采寫:丁峰 龔丹 朱睿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中心站管理部

支持單位:中共鹽城市委宣傳部 江蘇省干部理論教育講師團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