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大地,喚醒了希望的田野,也吹響了農業生產的號角。日前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新技術、新工具正在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重構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豐富,涵蓋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技術將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狀況,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徐州,素有“淮海大糧倉”的美譽,是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這片土地承載著無數的希望,農業新質生產力正以潤物細無聲之勢,融入播種、生產、加工等農業生產的每一處細節。傳統農耕與農業新質生產力在這里碰撞交融,如同奏響了一曲激昂的序曲,悄然孕育著新的豐收與希望。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生產新圖景
在春日的暖陽下,廣袤的田野里,一幅幅智慧春耕的畫面正徐徐展開。在新沂市棋盤鎮,農技人員穿梭于麥田之間,通過“一村一名技術員”工作機制,為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麥苗“把脈開方”。他們不再是傳統的“望天收”,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精準把握土壤墑情、苗情長勢,通過智慧灌溉系統,為小麥的生長提供精準的水分和養分。
據了解,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線,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提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農業要素優化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產率。
另外,新沂市憑借“數字 + 農業”氣象監測平臺助力田間管理,可實時獲取天氣信息,實現精準灌溉、施肥定量調控,滿足農作物關鍵生育期需求。
在瓦窯鎮氣象觀測站,種植大戶李潔通過智慧氣象監測預警小程序查看系統推送的氣象預報預警及生產建議,為農作物生產提供全鏈條精細化氣象服務。
李潔介紹,借助小程序能隨時查看氣象變化,自動氣象站發送預警信息后,他們會疏通、檢查田間溝渠,避免積水。瓦窯鎮副鎮長魏賢君表示,新配備的自動氣象站可測風速風向,地下的探頭能測土壤電導率、水分和溫度,這些數據助農民科學決策、優化管理,提高作物產量質量,新技術應用打通農業氣象服務“痛點”,指導種植大戶和農戶適時適量灌溉,實現穩產增收。
依托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工程項目,新沂市已建設多個標準化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構建包含多要素自動氣象站、自動土壤水分站、農田小氣候站、作物實景觀測系統的農業氣象自動化監測網絡,定期發布農田土壤墑情簡報,指導農戶合理灌溉、科學施肥,農業生產實現“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方便農戶生產。
邳州市趙墩鎮城河村的噴灌設施,更是將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運用得淋漓盡致。自動噴灌機的高效作業,不僅節省了人力,更提高了灌溉的精準度,讓每一滴水都能滋養到麥苗的根系。這不僅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實踐,更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春耕中的精彩演繹。
2024 年6月中旬,徐州市夏收夏種工作臨近尾聲。在邳州市議堂鎮議堂村稻田里,兩臺插秧機前進,整齊秧苗出現。與人工插秧相比,自動插秧機效率提升 3 - 5 倍,260 畝稻田 1 天可完成插秧。關鍵在于,這兩臺插秧機通過北斗衛星精準定位,具備無人輔助駕駛功能,僅需 1 人操作,且帶有側深施肥功能,較傳統機插秧省工節本約 30%。
據了解,徐州市已安裝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的大中型拖拉機 935 臺、同步側深施肥乘坐式插秧機 372 臺,自動化、精準作業農機成主力。目前,徐州市大力推廣北斗導航輔助駕駛拖拉機、電驅高速免耕精量播種施肥機、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等智能農機,普及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新技術,為農業生產加速。
產農融合,農業生產里的“新希望”
春耕不僅是播種的季節,更是希望的起點。在邳州市四戶鎮北桃園村,土豆種植項目正借助小田并大田的土地流轉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與上海百事食品有限公司簽訂的訂單合同,讓村民們種得放心,收得安心。
邳州市四戶鎮北桃園村黨總支書記李威介紹,百事公司為當地農民提供土豆種,并在土豆收獲后進行訂單回收,今年的回收價格為 1.6 元 / 公斤。這一合作模式不僅設有保底價,還規避了市場風險,讓農戶能夠更加安心地開展種植工作。
機械化種植的推廣,不僅提高了播種效率,更解放了勞動力,讓村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產業中。這種產業融合的模式,不僅讓農業變得更加高效,也讓農村經濟更加多元。
在銅山區棠張鎮躍進村,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讓農業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自走式植保機、耙地機、插秧機等現代化農機具的廣泛應用,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便捷。這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更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村落地生根的有力見證。
做強種業“芯片” 賦能希望田野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對農民來說,"一粒好種子"是"一年好收成的指望";于整個國家而言,種業更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小小一粒種子,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一頭連著國家戰略。徐州作為農業大市,始終牢記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一批了不起的徐州育種人腳踏實地、攻關克難,把"育種報國"的夢想播撒在大地上。近年來,徐州實施種業振興工程,通過生物技術輔助育種,培育出一系列更適應本地環境、抗病蟲害能力更強的農作物品種。
徐州農科院陳榮振團隊、“徐麥44號”的育種人。針對近幾年國內小麥種子產量高卻品質不好,或者品質好但產量不高的尷尬局面,以及淮南地區小麥赤霉病重發的情況,陳榮振帶領團隊打響了一場漫長的種子攻堅戰。通過引進優異的抗病種質資源和生物技術手段的加持,團隊培育出了一系列高產與優質并重的小麥新種質。
徐州438號、徐州14號、徐州21號都曾登上國內種業發展的高光時刻,其中徐州14號的年最大推廣面積達到1500萬畝,總推廣面積達到6000余萬畝?!靶臁弊痔桘湻N金字招牌的背后,是一代代育種專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初心不改的堅守。
農安天下,種為基石。躬行田壟,不渝矢志。為了給中國種子注入“中國芯”,老一代育種人默默耕耘、埋頭苦干,這份"種子精神"已經融入農人的血液、滲入廣袤的土地,也激勵著后來者繼續前行。面對以核心技術創新引領的全球新一輪種業競爭,徐州小麥育種人再次把眼光放到了國際前沿,通過探索基因編輯技術"破卡",未來、更多的“徐”字號麥種將助力筑牢中國糧倉。
徐州,在新時代的田野上,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產農融合與經濟騰飛的協同,服務保障與溫暖力量的守護,共同奏響了農業春之奮進曲。讓我們在這春日的暖陽下,共同期待一個充滿希望的豐收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