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一張“變來變去”的節目單背后

《懶漢與蒼蠅》《新武松打虎》《嫦娥舒袖》……3月7日晚,一場妙趣橫生的木偶戲表演在江蘇南京的棲霞區文化藝術中心精彩上演,現場歡聲笑語,氣氛熱烈。幸運的小觀眾更是被邀請上臺,與木偶“主演”們親密接觸,感受藝術的魅力。

“我們周邊文化場所較少,省里的文藝直通車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真是太棒了!”市民朱女士感慨道。棲霞區堯化街道的工作人員歷家鑫補充道:“我們會通過社區微信群發布觀演信息,目前已演出原創歌劇《桃花扇》、‘弦上江南’民族音樂會等三場,反響熱烈,社區居民都期待著更多豐富多彩的演出。”

如何讓優質文化資源更精準地抵達基層?今年1月11日起,江蘇省委宣傳部統籌實施的“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陸續開進江蘇13個試點村(社區)。兩個多月來,江蘇藝術家走進鄉鎮、社區舞臺,最強烈的感受是:敲定一份基層演出的節目單,其實并不容易。

節目單眾口難調怎么辦

123日下午,我們到后白鎮演出,二圣村村民就跟我們提出來,樂器演奏可以少一點,想多聽點戲。”提到“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首次開進鎮江句容后白鎮二圣村的情況,負責對接淮安、鹽城、鎮江三地演出的文藝直通車行動省級聯絡員喬連回憶道。

那天,村民們早早聚在臺下,眼神里滿是對這場演出的期待。喬連和團隊帶著精心準備的節目單來了,戲曲、民樂、演唱,樣樣俱全。演出前,他們已經做了不少功課,從了解村里的情況、老百姓的口味,到節目編排、場地對接、器材運輸,每一步都精心策劃。可真到了現場,喬連才意識到計劃趕不上變化。開場沒多久,臺下村民就小聲議論開了,似乎對一些精心選擇的節目并不滿意。

“我問村民是怎么回事,他們說大家都愛聽戲,那天登臺的藝術家水平都很高,但村民們最愛聽的戲曲,剛唱沒多久,還沒聽過癮呢,就換下一個節目了。”喬連說,了解到村民的真實喜好后,2月份他們調整了節目單,加了三場折子戲,果然臺下的掌聲和叫好聲此起彼伏。

“我們到儀征月塘鎮演出,當地觀眾說,你們不演段揚劇,今天別想走;到宿遷的沭陽縣演出,村民們提出要聽蘇北琴書、淮海戲。” 來自江蘇省揚劇團的省級聯絡員陳東說,文藝下鄉,眾口難調,確實是個現實問題。這些日子他隨演出團隊一直在蘇北、蘇中跑,讓他印象最深的是212日元宵節那晚的演出。雖然是第二次去宿遷市沭陽縣演出了,但演出單還是幾易其稿,更新演出內容,就連節目的排序,都是和當地反復商量。陳東打趣道:“從過年前就開始對接,春節期間天天溝通,節目單好不容易定下來,當地演出團體也想加入,大家后來一合計,元宵節當天節目要是太長,觀眾可能會坐不住,于是又開始根據當地觀眾觀賞興趣重新編排。”

經過反復打磨的演出單,旨在讓觀眾看得開心、看得滿意。然而,時間、地點、天氣、觀眾群體等諸多因素,都會對演出效果產生影響。

雖然節目單是社區居民提前自行選定的,但在演了兩三場后,大家發現當初的選擇還是有點粗放。”江蘇省話劇院導演董明在連續操辦了前兩個月演出后,敏銳地察覺到了新問題。實踐證明,街道露天演出的現場環境較為嘈雜,更適合安排戲曲、相聲、歌舞等綜合性、熱鬧的節目;而在室內劇場,燈光、音響一應俱全,反而更適合引進一些成熟的專場演出,比如民樂演奏、交響樂組合,或者是小劇場的進階版等等。盡管全年12場演出的節目單早已提前確定,但為了更好地滿足觀眾需求,他們還是對節目單進行了調整。

多傾聽群眾聲音,從不同角度、維度精準匹配他們的需求,讓“文藝直通車”行動的演出效果噌噌地上去了。

當“優質”遇上“精準”

一張節目單背后,其實還藏著更多“心思”。

節目庫里有1000多個節目,老百姓初選時,難免不夠精準。每演一場,我們便廣泛收集群眾意見,通過試水、反饋、優化、調整的循環,逐步滿足定制化需求。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開展以來,江蘇省演藝集團第一時間成立了工作專班,總經理柯軍認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不僅要精準,更要解決優質的問題。這也意味著,節目單不僅要“迎合觀眾口味,更要適當地提升大眾審美。

柯軍提到,將歌劇這種高大上的藝術形式帶到社區演出,會有一點風險,但團隊還是嘗試排演了小劇場版歌劇《桃花扇》。第一次在南京棲霞的社區演出時,效果出奇地好,這充分證明,基層群眾也需要“陽春白雪”。

陳東帶著話劇《雷雨》片段走進泰興黃橋鎮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盡管在其他地區試水時反響平平,但黃橋的觀眾卻給予了熱烈回應,這讓陳東意識到,群眾的真實需求并非一開始就能明確,而是在一次次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為此,他常常在觀眾席上,一方面“審核”演出質量,另一方面察言觀色,看觀眾對節目的反應。

在黃橋,一位老年觀眾評價說:廣場上隔三差五就有演出,但今天的演出才是專業且正兒八經的,畢竟是從省城來的,就是不一樣。而在揚州儀征市演出現場,一位老同志拉著陳東的手說:你們演得太好了,謝謝你們,希望你們常來。我們老年人退休生活單調,看到這樣的節目非常開心。陳東說,當時自己竟然濕了眼眶,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農村的70后,他也明顯感到,現在老百姓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了。

農村的觀眾以中老年為主,為了滿足他們愛熱鬧的特點,節目單中還陸續增加了相聲、魔術、木偶表演等不同藝術形式,通過不同的編排,滿足群眾的多元需求。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白天演出,中青年的務工人員不在家;如果改到晚上演出,除了露天舞臺對燈光等有了更高要求,又增加了演出團隊的食宿成本。

為了解決這個令人撓頭的問題,各地都動起了腦筋。

有的地方計劃將文藝直通車演出與當地的趕集日、文化節等活動相結合,讓演出有了更多的觀眾人群;還有的走進校園,進一步拓展受眾群體。

我們原本計劃盡可能在周末演出,但海安方面提出來,許多學校都有演出場館,如果在工作日在校園演出,不僅能充分利用場館資源,還能順帶推動青少年藝術教育。董明操心的不僅是演出時間的問題,還有演出票的發放策略。主動搶票的觀眾,是不會輕易離場的。他說,過去有些地方的演出是組織觀眾前來觀看,結果常常有人中途退場。于是他便和當地社區商議,提前一周甚至更長時間進行宣傳。除了在方圓兩公里內的常規宣傳和推廣外,還借助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擴大輻射范圍,讓更多年輕觀眾了解演出信息,效果很好。

既優質又精準,從滿足到引導,從服務中老年群體到拓展青少年受眾,一次次的嘗試與努力,是對文化惠民模式的持續探索,更是對優化文化服務的不懈追求。

“駐村藝術家”是做什么的?

為了指導和助力試點地區建強基層文化,文藝直通車行動特別推出了藝術家駐村計劃,選派了13組兼具高水平文化素養和專業特長的文藝工作者,每月定期駐扎基層,讓文藝直通車演出既有從省里來的藝術家,又有當地的村民“藝術家”。

第一次到基層時,徐州賈汪區老礦街道的“駐村藝術家”——來自江蘇省演藝集團的聲樂表演一級演員劉雨東還特地多帶了幾只南京鹽水鴨過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拉近與鄉親們的距離。“村民們自發組織的演出隊,當天就躍躍欲試要演給我看,讓我指導,我說要不我們聯歡吧,于是我跟著他們上舞臺,一塊兒唱、一塊兒演。這兩個多月來,我最大的感受是老百姓的表演欲望特別強烈,不是‘要我演’,而是‘我要演’。”

盡管駐扎的是自己的家鄉——鹽城市鹽都區福才社區,但第一次“駐村”,90后“男高音”夏新濤得到的回復卻是:沒什么需求。這讓他有些懵——接下來的工作該如何開展呢?

好在,隨著對接的深入,基層的需求逐漸清晰起來。福才社區已經成立了腰鼓隊、太極隊和舞蹈隊,社區工作人員希望夏新濤能組織更多適合年輕人參與的文藝項目。眼下,夏新濤已經開始著手歌唱比賽,讓文藝活動真正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送文化種文化,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渴望從臺下走到臺上,成為文化創造與表達的主體。江蘇省話劇院的解濤提到,在與南通市譚港村黨組織結對共建時,村里反饋說,譚港村擁有可容納7500人的體育廣場、設施完備的公園,還有書屋和各類文化設施,但這些場地卻因為缺乏優質內容而閑置。解濤感慨道:文化是互補的,彼此滋潤,才會燦爛。我們對新農村的認知需要不斷提升。村民們對高質量文化有著強烈需求,我們的直通車不僅要考慮送什么,更要考慮種什么。”

隨著新大眾文藝的蓬勃發展,作詞、作曲、編劇等創作活動不再高不可攀。解濤認為,除了創作鄉村之歌,村民們現在還會通過手機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場地,因地制宜地幫助他們打造文化產品。比如我們集團擁有專業的剪輯團隊,或許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將這些素材轉化為貼近時代、貼近時代的鄉村影像作品。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中,打破城鄉文化隔閡,讓文化在基層真正起來。”

專業演員與愛好者攜手創作,既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為駐村藝術家,導演陳樂則提出了一種新的實踐路徑:組織有興趣的村民,以他們熟悉的素材為基礎,創作更具感染力的作品。同時,結合當地自然景觀,開發親子體驗項目或實景小演出等,讓村民和游客共同參與。

在她看來,村民的文藝創造與在地表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也是節目單背后的核心邏輯——這是一場文化的雙向奔赴。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