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6日,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在無錫舉辦。機器人在田徑場上奔跑、在綠茵場上踢球,超150臺機器人的電機運轉“律動”遍布場館。隨著這場運動會一同走入大眾視野的,還有無錫深耕具身智能產業的雄心。
從頂層設計的謀篇布局到創新平臺的加速落地,從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到特色園區的集群發展,無錫正以系統化思維圍繞具身智能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前瞻性眼光出臺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打造政策組合拳,全力構建起具身智能生態創新底座,加速奔向這一未來產業新賽道。
拓場景,以應用撬動未來產業創新
走進藕塘護理院,一個小巧的白色身影靈活地穿梭于一個個房間,向老人們發出各種健康提示,活潑的聲音為病房增添了不少樂趣。“大頭阿亮,今天有啥新聞呀?”病房里,一位銀發奶奶話音剛落,機器人立即播報起當天的熱點事件來。
這個名叫“大頭阿亮”的機器人正是國內首款具身智能養老機器人,由無錫企業江蘇艾雨文承養老機器人有限公司歷經5年研發制造。每天,“大頭阿亮”每隔兩小時巡邏一次,不僅關注老人健康事項,如有沒有及時吃藥、護工有沒有按時翻身,還留意老人安全,如有沒有摔跤等。
入駐藕塘護理院幾個月來,“大頭阿亮”照看著護理院,為護士們減輕負擔,而護理院不同于實驗室的現實場景,也為“大頭阿亮”未來技術升級提供了直觀的路徑方向。“目前,‘大頭阿亮’最核心的功能還是看護、預警。后期,我們會給它增加兩個機械臂,通過外協的方式來實現一些基礎家務功能,像掃地、洗衣、輔助老人換尿不濕等,希望在兩年內把升級產品推向市場。”艾雨文承市場總監王騰飛告訴記者。
為走出實驗室的具身智能提供現實場景,這是無錫以應用撬動未來產業創新的扎實之舉。在社會民生領域如此,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場景更為豐富。近日,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無錫)創新中心攜手長廣溪智造,發布全國首個“智槳”具身智能機械臂系統,這套“中國腦+中國臂”可應用于汽車、電子、物流等生產作業場景,實現“類人級”自主作業。
“智槳”的核心技術是讓機械臂擁有“大腦”,通過集成視覺傳感器和雷達傳感器塑造環境感知能力,讓“智槳”具身智能像人類一樣“看懂世界”。基于深度學習與算法優化的動態路徑規劃算法,則讓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快速判斷、智能決策,遇突發障礙時可模擬人類“預判閃避”策略。
目前,“智槳”已實現三大應用場景實測。在汽車制造產線上,“智槳”機械臂可自主識別汽車需打磨拋光噴漆的位置,實時計算角度補償,無須定制化編程,可節省90%調試時間。芯片制造車間里,“智槳”搬運12英寸晶圓的精度達0.1毫米,可將芯片不良率降至每百片0.1片,而傳統設備因振動或視角偏差,通常每百片要報廢3片。物流倉儲庫房內,面對堆垛不規則的貨物,“智槳”通過3D視覺掃描+動態路徑規劃,貨物識別到抓取僅需2.5秒,可將單倉日分揀量提升60%,減少40%人力需求。
布平臺,聚焦技術研發打造創新引擎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無錫正以實際行動,彰顯加碼具身智能產業創新生態的堅定決心。在4月28日舉行的無錫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一系列面向科產融合的戰略合作、高能級平臺落地,構建起“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生態。會上,江蘇省人形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揭牌。這是國內首個聚焦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需求的質量基礎設施平臺,將為人形機器人領域提供先進的計量檢測技術支撐,也將助力無錫在未來產業“新賽道”上搶占先機。
江南大學智能制造學院教授張秋菊對這一平臺寄予厚望。數月前,無錫首個輪腿式人形機器人“艾德”就誕生在該學院,由無錫本土產業鏈核心零部件打造。“‘艾德’的手臂有6檔自由度,手也有6檔自由度,如何評價它的操作能力?相信今后省人形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測試服務。”張秋菊教授對后期中心提供的測試與認定服務充滿期待。
作為高能級省級創新平臺,省人形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的服務能力不止于此。“中心將填補人形機器人專用測量方法的空白,提供人形機器人及相關硬件領域的‘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前瞻性’計量測試服務。”中心技術總監劉淵偉表示。
從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到企業聯盟攜手攻關,無錫啟動了全方位布局。本月中旬,威孚高科、鼎智智能、萬迪動力、華光汽車部件、蔚瀚智能等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上的無錫本地頭部企業集聚在一起,聯合成立無錫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產業聯盟,旨在搭建起一個開放、共享、協作的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建設,提高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市場推廣和應用。
儀坤動力與恒翼通機械就是轉型突破的典型企業代表。儀坤動力科技(無錫)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最初專注于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的新型軸向磁通電磁拓撲技術,如今聚焦特種機器人產業鏈,研發出高性能盤式電機,在體積、重量上比傳統徑向電機減少30%以上,適應惡劣環境能力更強。恒翼通機械主營汽車精密零部件,在人形機器人熱潮下,果斷鎖定機器人關節領域,研發高精密減速器。
給政策,樹起具身智能產業新地標
除了系統化思維,未來產業規劃還需要前瞻性布局。近期密集出臺的《無錫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及《市政府關于建設“人工智能+”標桿城市的政策意見》等文件折射出無錫謀勢而動、搶占先機的戰略眼光。一方面明確未來3年的產業規模、企業集群目標,從主體培育、技術創新等多方面鋪就發展路徑。另一方面用真金白銀打造涵蓋市場主體、產業集聚、科技創新等十二大維度的政策組合拳。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 “生命線”。無錫高新區探索構建服務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專項基金、種子基金等,引導金融機構為初創企業“輸血”。梁溪區大手筆組建科創母基金、數字母基金及專項基金,超600億元的基金規模,為產業發展提供雄厚的金融支撐。土地資源保障也不含糊,產業重大項目優先列入清單,依法依規保障土地等要素供給。濱湖區在特色產業園區布局中,為智能機器人產業量身定制發展空間,加速產業集聚。各區域還結合自身優勢,細化產業鏈圖譜,開展精準招商,從人才引進到企業培育,配套一系列政策,全力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暖巢”。
聚焦人形機器人中試、制造、研發等產業鏈關鍵環節,一個個特色產業園區新地標正加速崛起。去年,錫山人形機器人產業園開園,一批產業、科創項目與平臺集中簽約落地;無錫(惠山)人形機器人產業園揭牌,程天科技外骨骼生產基地項目等5個重大產業項目入駐,覆蓋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經開區也啟動了優必選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建設,計劃5年內打造全市首個超100億元級產業規模的機器人特色產業地標。
今年以來,產業創新支持政策更加細化。無錫高新區接連出臺小微特機器人三年規劃及12條專項扶持政策,加快推進與深圳大族集團合作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建設,推動一批人工智能領域優質企業入園。《梁溪科技城機器人產業生態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分類布局三大機器人產業園區,其中,梁溪科技城具身智能產業園計劃下月開工,將圍繞機器人“大腦”“小腦”及“核心零部件”布局,打造完整的具身智能產業鏈。
從頂層設計到政策落地,從資金扶持到園區建設,無錫正以系統思維和全局視野,推動具身智能產業創新向更高能級邁進。(朱冬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