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前夕,溧陽市一片茶園里,橫澗小學學生的指尖在茶芽間翩然起舞;泰州市鳳凰小學引鳳路校區內,學生們正屏息記錄小雞破殼的瞬間。勞動教育如何避免“走過場”?連日來,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走訪江蘇省內學校,立體呈現勞動教育“有課程、有實踐、有評價、有文化”的育人生態。
茶園變課堂,一所鄉村小學的“草木人間”
清晨,溧陽南山還籠在薄霧里,溧陽市橫澗小學五年級學生蔣雯媛已背著竹簍鉆進茶田。露水沾濕了褲腳,她熟練地掐下一芽一葉的嫩尖,不一會兒就采了滿滿一簍茶葉:“采茶要‘輕提快斷’,虞校長說這是指尖的芭蕾?!痹谒砗螅瑱M澗小學校長虞清河正彎腰查看茶樹長勢。這所271名學生的鄉村小學,將茶園變成“立體教科書”,在茶香中探索著勞動育人的新路徑。
“我們推開窗就是天然教室?!泵佬g教師出身的虞清河,將這所山坡腳下的鄉村小學,變成勞動教育的試驗場。走進學校,校園里的枇杷樹上結滿了果實,學生們背著茶簍來到學校,原來,當天他們要進行一場采茶行動。虞清河將學校劃分為茶園、果園、花園、菜園等園子,創辦“南山農學院”,讓每個角落都成為實踐課堂。曾經單調的草坪變成“茶苗培育基地”,閑置教室改造成“茶娃工坊”。
位于學校北面食堂旁的山坡上的菜園,原來主要是堆放建筑垃圾的荒地,通過師生的開墾,形成了一畝多的菜地,從青菜、蘿卜到小麥、油菜,從辣椒、茄子到紅薯、土豆,從西瓜、南瓜到蠶豆、豌豆,四季有新鮮蔬菜生長。
“過去勞動是苦差事,現在孩子們爭著做?!庇屑议L笑道。在學校工作了40年的教師裴定保站在一旁感慨:“我們小時候放學要放鵝喂豬,現在有的孩子連麥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勞動教育確實該從‘接地氣’開始?!比缃竦墓麍@里,桃樹、梨樹、櫻桃樹長勢喜人,每棵樹都掛著“班級認養牌”,一名學生負責照料三棵枇杷樹:“我們用積分卡換有機肥,上周剛給果樹‘打蟲’,比解數學題還有成就感!”
每年四月,全校學生化身“采茶工”,指尖翻飛間,茶簍漸滿。教師劉嘉麗坦言:“以前家長只關心分數,現在他們主動問‘孩子這周采茶了嗎’?”學生何抒婉的爺爺特意用礦泉水瓶和舊布為她改制采茶筐,“孩子回家后更懂珍惜糧食了,這是課本教不了的?!?
虞清河捏起學生剛摘的白茶,說起深埋心底的想法:“過去農村孩子會插秧、會放羊,現在他們既疏離土地,又難融入城市。勞動教育必須回答:鄉村振興需要什么樣的接班人?”
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常陷入“拼命追趕城區”的焦慮。虞清河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將地域資源轉化為教育優勢。正如他提到的:“我們不需要復制城區模式,茶園、山林、菜地就是最好的教室?!弊寗趧咏逃龓秃⒆又厥白孕??!班l村的孩子,不能到最后反而把鄉村最樸實的品質丟掉了。如果我們只用分數丈量孩子,鄉村教育永遠走不出大山?!?/p>
虞清河的答案寫在學校規劃里:學?!澳仙睫r學院”與周邊茶廠、生態園等數十家單位合作,共同開發茶藝、竹藝、花藝、中草藥、園藝、廚藝等課程,助力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與南山茶廠共建“雙師課堂”,讓學生參與茶葉包裝設計;聯合農科院開設“田間實驗室”,把茶樹雜交育種納入課程;開發“茶旅小向導”項目,周末帶學生在景區講解茶文化。“要讓孩子知道,茶葉可以注冊品牌,茶園能變成網紅打卡點——鄉村的生機就在他們手中。”
“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體力活兒,而是培養‘完整的人’的重要路徑?!庇萸搴釉O計的“茶娃積分卡”成了學生們的“硬通貨”:主動清理校園落葉可得“美德卡”,在采茶比賽中表現優異能拿“勞動卡”,集齊10張可兌換校長親自繪制的肖像畫,還可以換購勞動實踐成果、學習用品和益智類玩具等。四年級學生何抒婉把校長畫的“采茶少女”貼在書桌前:“這比獎狀更珍貴,因為校長說我采茶很認真!”
陽光下,茶園鍍上金邊。虞清河望著嬉笑勞作的孩子們,笑道:“茶字的結構,不正是‘人在草木間’嗎?”。這或許正是鄉村教育的真諦——讓教育回歸土地,讓成長如同茶樹,在四季更迭中沉淀出獨特韻味。
掌心雛雞住進“別墅雞籠”:勞動教育在這里“破殼”生長
“這些剛孵化的小雞只有掌心大小,羽毛還是淺灰色的,等它們長大一些,就要住進我們親手搭的木雞舍啦!”五一勞動節到來之前,泰州市鳳凰小學教育集團引鳳路校區學生朱奕涵蹲在恒溫育雛箱前,指尖輕點透明箱體,箱內毛茸茸的雛雞正啄食著碎玉米粒。
“勞動教育需要真實的土壤?!奔瘓F校總校長劉衛軍校長指著校園內的蝴蝶園、本草園和果樹園說道。在這所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生活肌理。從孵化雞蛋到搭建生態雞籠,從種植七彩番茄到用新鮮艾草拓印畫作,幾乎每一處空地,都成了孩子們勞動實踐的樂園。本草園中,學生親手種植中草藥并制作標本;果樹園里,學生修剪枝丫,收獲的果實用于公益義賣;蝴蝶園讓學生觀察生命蛻變,感悟生態平衡。 “蝴蝶從卵到成蟲要經歷四次‘生死考驗’,這教會孩子們敬畏生命?!眲⑿l軍說。
校園的一處樹蔭下,學生們正為雞設計“別墅級”雞籠?!拔覀冞€給雞做了超長跑道。”學生劉馨蔚展示著可拆卸雞籠。劉衛軍介紹:“搭建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用科學課的原理計算承重,用美術課的審美設計外觀,更重要的是,當小雞生病時,他們輪流值班觀察,比照顧寵物還上心。”
山雞飼養是勞動教育與團隊協作的“活課堂”。孩子們從學習雞籠設計原理起步,分組測量、裁剪、組裝,分工協作中凝聚智慧。朱奕涵感慨:“通過雞籠搭建,我們不僅掌握了木工技能,更深刻體會到責任與合作的價值?!崩?,在固定圍欄時,一個小組因尺寸誤差險些失敗,但成員們沒有相互指責,而是共同復盤、調整方案,最終成功完成任務。這種“做中學”的經歷,讓勞動教育超越了技能傳授,成為品格錘煉的載體。
“如今,我們親手搭建的雞籠中已孕育出第一批山雞雛鳥,我們每天輪流照料,記錄成長日志。這一方小小的勞動天地,正見證著我們的汗水與成長,也詮釋著勞動創造美好的真諦?!敝燹群f。
勞作中,動植物的生長,牽動著孩子們的心。走進教室,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學生們正在用艾草制作扎染。一株小小的艾草,可以延伸出艾草葉脈書簽、艾草香包等十余門課程。在一本《艾草成長日記》中,艾草的成長過程被孩子們仔細記錄著:3月12日,艾草還沒“睡醒”,有一股微苦的氣味;4月12日,艾草已經長高了,有些已經有10厘米了,香味也更濃了;4月30日,有些艾草已經長到30厘米了,朝著陽光的一邊長得更高些……
學生的變化也顯而易見。學校德育副校長趙月績驚訝地發現,原本對自然并不怎么關注的學生們,開始觀察到學校的一棵樹上長有蚜蟲,并幫助學校進行治理。未來,學校計劃用AI技術記錄學生勞動過程,生成個性化成長報告,并開發“勞動微課”資源庫。劉衛軍校長展望:“勞動教育要讓孩子在創造中感受美好,在合作中超越自我。這才是‘卓而特立,越而超己’的真諦?!?
記者手記:
兩所不同的學校,兩種路徑,卻在勞動教育中找到了共同的密碼:當鄉村小學把茶園變成自信源泉,當城市校園讓雞舍成為協作課堂,教育掙脫了分數的桎梏,回歸到“培養完整的人”的本質。
虞清河拒絕復制城區模式:“茶園、山林、菜地就是最好的教室,鄉村孩子不該丟了土地賦予的樸實。”劉衛軍則在鋼筋水泥中辟出生態綠洲:“勞動是五育融合的黏合劑,搭雞籠要用物理,寫日志鍛煉語文,照顧生命培養責任心?!?/p>
兩者共同印證:真正的勞動教育,是讓孩子在采茶時學會觀察,在搭建時懂得協作,在記錄植物生長時找回對世界的好奇。
當橫澗小學的茶田在陽光下鍍上金邊,當鳳凰小學的雛雞邁出蹣跚第一步,教育的真諦正在悄然顯形。正如虞清河所言:“茶字結構是‘人在草木間’,教育何嘗不是讓每個生命找到屬于自己的土壤?”從荒地到茶園,從雞舍到本草園,兩所小學的實踐證明:勞動教育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追求單獨的分數,而是讓孩子在流汗與協作中,看見自己改變世界的力量——無論是守護一片茶田,還是搭建一座雞舍,他們都在親手編織著更有溫度的未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