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 題:國際護士節:“提燈天使”的變與守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田曉航、李恒
??他們,一襲白衣,護佑生命前行;他們,被稱為“提燈天使”,用溫暖守護著患者安康。
??隨著護理技術的不斷發展,護理工作的專業化如何提升?對護士提出哪些新要求?在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多位護士,聆聽他們的心聲。
??是護士,也是專家
??保溫箱中,是體重僅480克的早產兒,手腕僅成人小拇指粗細。在B超的引導下,穿刺、定位導管位置、為孩子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護士長鐘學紅和團隊為這個提前來到人間的寶寶搭建起了生命的通道。
??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護士長鐘學紅(左一)正在為重癥新生兒進行護理。(北京兒童醫院供圖)
??“隨著醫療各亞專科的細化,現代模式的護理對護士知識、技能的科學性、專業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鐘學紅說。
??國家衛生健康委信息顯示,近年來,全國注冊護士數量以年均8%左右的幅度逐年增加。通過加大護士崗位培訓力度,護理專業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以北京中醫醫院為例,新入職護士需完成100學時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癥狀護理、中醫適宜技術等內容的中醫培訓,通過考核后方能上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護理部主任裴曉璐說。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護師邢紅剛剛獲得了第50屆南丁格爾獎。在她看來,護士也要成為技術的創新者、傳播者。
??邢紅(左二)指導年輕護士進行PICC置管操作。(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供圖)
??在國內尚無血管超聲引導設備的情況下,首創“非超聲引導改良塞丁格技術”,使PICC置管成功率由傳統穿刺的60%提高為90%;建立“標準化靜脈導管護理社區示范基地”,推動靜脈導管維護走入社區,讓患者“少跑路”……邢紅說,護士不僅是醫生的助手,也需要善于思考,勇于創新。
??智能化時代帶來新挑戰
??上海市三級醫院床邊監護系統逐步實現數據自動采集、輸液自動化監測系統全覆蓋;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為免陪照護服務病房配備智能手環呼叫系統、輸液提醒裝置等……在全國多地,護理工作正積極擁抱“智能化時代”。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包括護理工作在內的醫療行業開啟了智能化“變革”。去年11月,有關部門聯合印發《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老年人健康管理、手術室管理等多個場景的醫療和護理工作中。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蒙景雯正在查看患者資料。(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供圖)
??智能輸液泵可精準控制給藥速度,降低人為誤差;護理機器人能協助完成物資配送等重復性工作,讓護士將更多時間投入患者服務……在護理工作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蒙景雯實實在在感受到流程的優化、效率的提升以及服務質量的明顯改善。
??“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大興院區血液透析中心護理組長隗怡認為,智能化時代,護士需要具備更高的技術素養,能夠熟練操作和維護智能設備,適應新的工作模式,還需要不斷參加培訓和繼續教育,以跟上技術發展步伐。
??做百姓健康的“貼心人”
??在北京兒童醫院,兒科護士們用孫悟空、黑貓警長等動畫人物鼓勵孩子們更好地配合治療,還會在照護重癥新生兒的過程中,在寶寶身邊播放媽媽的聲音,放件媽媽的衣服,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在身邊般的安全感。
??“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的病,還要看到疾病背后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乃至整個家庭。”鐘學紅說,人文關懷是護理至關重要的專業屬性。
??技術發展不能替代人文關懷。“中醫護理強調‘望聞問切’和個體化服務,這是現代化的醫療設備無法替代的。”裴曉璐說,“因此,我們始終倡導‘技術為護理賦能,但并非主導’。”
??“例如,腫瘤患者化療后常出現失眠,我們會用西醫的鎮靜藥物緩解癥狀,同時配合耳穴壓丸治療和睡前中藥泡腳,既解決了生理問題,也給予了心理慰藉。”裴曉璐說,人文關懷體現在細節中,比如用溫柔的話語進行健康宣教,或根據體質差異調整飲食建議。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大興院區血液透析中心護理組長隗怡正在操作設備。(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供圖)
??患者在病痛中,往往忍受著身心上的雙重折磨。“透析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或者焦慮情緒,我們會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供情感支持。”隗怡說。
??“提燈天使”,變的是不斷發展的技術,不變的是人文關懷。護理的溫度,正傳遞進更多患者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