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省內各地博物館迎來眾多游客。在他們身邊,有這樣一批可愛的人,他們奔走在博物館每一個角落,用匠心與創意為觀眾搭建起觸摸歷史、感知古今的橋梁,致力于讓每一位觀眾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去認識這樣一群大運河文化的“播種者”。
志愿者引導觀眾說:“我們下午兩點有定時講解,如果有需要的觀眾,可以前往服務臺去登記……”
步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熙熙攘攘的人群與千年文明在此悄然相遇。和往常一樣,瞿森亮熟練地換上志愿者馬甲,做好準備,為觀眾們開啟一段歷史與現實的精彩對話。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錦帆”志愿者瞿森亮說:“我們現在所看見這幅圖叫《京杭道里圖》,根據專家考證,這幅圖繪于清朝康熙年間,描繪的是我們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的全線風貌。京杭大運河,‘杭’是指的哪里?對,杭州,杭州最著名的景點是什么?(觀眾:西湖)對,西湖...... ”
游客彭建新說:“講解以后感覺很清晰,不然看這些文物,感覺沒有頭緒。”
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瞿森亮時常感慨:“歷史學不完,也學不夠。”自2022年底參加志愿服務后,瞿森亮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時間鉆研講解資料,逐字推敲細節,不斷夯實文史功底。在日常講解介紹中,他還善于針對不同對象,靈活調整解說方式。
小朋友說:“我想看下那個金色的船,對對,就是這個。”
志愿者說:“這個就是隋煬帝下揚州的時候乘坐的叫‘龍舟’,它一共有四層。”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志愿團隊名叫“錦帆”,寓意著錦繡之帆、揚帆遠航。作為其中一員,瞿森亮還充分發揮設計師的本職專業特長,與團隊成員共同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明信片、志愿者徽章,將運河文化與人文故事濃縮于方寸之間。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錦帆”志愿者瞿森亮說:“大運河文化確實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做志愿服務能夠讓我們有一種獲得感,我們在服務觀眾的過程當中,有很多觀眾都會向我們表示感謝,激勵著我們永遠地、不斷地把大運河的文化傳播給社會。”
在團隊中,還有不少像瞿森亮一樣的志愿者,他們擁有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卻相聚在大運河畔這片文化熱土上默默發光。平日里,“錦帆”們指導預約、引導排隊、協助寄存維持秩序,為觀眾排憂解難。部分志愿者已年過花甲,依舊堅持用親切的微笑、耐心的語言,將千年運河的璀璨文明傳遞給更多人。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錦帆”志愿者黃海燕說:“因為愛所以我堅持。我在志愿者路上也有10多年了,不過以前都是一個點,現在大運河它是一條線性文化遺產,我想嘗試一下,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社會服務部負責人劉世發說:“他們沒有任何報酬,都是靠著自己的熱愛,來到我們博物館里面開展服務。現在已經達到了457個人在冊的這樣一個規模。已經有了將近4萬個小時的服務的時長了。”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立近4年來,“錦帆”志愿團隊精心打造“運河故事我來說——小志愿者講解項目”“‘非遺剪紙藝術工坊’教育項目”等特色品牌活動,先后入選2022年江蘇省博物館志愿服務優秀案例、榮獲2024年江蘇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一等獎等獎項。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24年底,江蘇博物館志愿者總數約為27000多人,他們已化身為文化傳播的靈動紐帶,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畢然 亓晨